送僧归日本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一作“东途”。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

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一作“浮云”。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一作“法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惟怜:最爱;

最怜。

一作“惟慧”。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

一作“一塔”。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一作“东途”。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

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一作“浮云”。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一作“法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惟怜:最爱;

最怜。

一作“惟慧”。

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

一作“一塔”。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

“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

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

“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

“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

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

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

虚实相映成趣。

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

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

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

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

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梨花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行路难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君不见明星映空月,太阳朝升光尽歇。

君不见凋零委路蓬,长风飘举入云中。

由来人事何尝定,且莫骄奢笑贱穷。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上人你乃是我们宗族的骄傲,你聪慧有余,能翻译印度佛家经典,你的书法深得张旭的精髓。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远远飞去的仙鹤没有伴侣可追逐,孤单的白云漂浮于浩渺的太空之中,你单身远离家乡已经很久。

你写起狂草来眼里全然没有了时空宇宙,醉后舞墨更能展现世界万象的真谛。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你离开家乡,四海云游,时间太久;

你如今在这腊月之初回乡探望,亲人该是多么高兴。

你的故园池塘中满是残雪,柳条稀疏,烟雨迷蒙。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你祝寿敬酒,熬汤侍药,晨餐素食,精心侍奉父母。

我远在千里之外,也知道你在家除了诵经之外,还健笔如飞,赋诗闲居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7-228

山花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 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沭阳古渡作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日落问津处,云霞残碧空。

牧牛避田烧,退鹢随潮风。

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

翩翩青冥去,羡彼高飞鸿。

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送征雁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

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

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

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

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

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

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

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

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

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

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题延州圣僧穴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

默默山门宵闭月, 荧荧石壁昼然灯。

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岩悬拄杖藤。

昔日舍身缘救鸽,今时出见有飞鹰。

避暑纳凉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初晴草蔓缘新笋, 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河朔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12345 共3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