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十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称为仁:被称为仁者;

以仁德而著称。

《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chèn)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称心:恰合心愿。

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裸葬:裸体埋葬。

恶:不好。

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赠长沙公 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饮酒·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荫蔽。

罗:罗列。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羁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荫:荫蔽。

罗:罗列。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

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

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杂诗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dì),飘如陌上尘。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盛年:壮年。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dì),飘如陌上尘。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盛年:壮年。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

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

“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

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读山海经·其十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

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

《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

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

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

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

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

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

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

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

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

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

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

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

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参考资料: 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01期 2、 名作欣赏 , Masterpieces Review, 2007年02期

归园田居·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

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

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

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刘柴桑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穷居:偏僻之住处。

人用:人事应酬。

四运:四时运行。

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

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葵(kuí):冬葵,一种蔬菜。

郁(yù):繁盛貌。

牖(yǒu):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

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

和陶本亦作“牖”。

穟(suì):同“穗”,稻子结的果实。

畴(chóu):田地。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不(fǒu):同“否”。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室:妻室。

童弱:子侄等。

登远游:实现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

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

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

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

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

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

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

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

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

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 2、 (晋)陶渊明著;

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77页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

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

希:少。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

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

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箪瓢:即箪食瓢饮。

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

谢:辞绝。

屡:经常。

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萧索:萧条,冷落。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

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谬(miù):误,谦辞。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

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苟:如果。

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讵(jù):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

一言:指上面四句话。

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

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

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

希:少。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

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

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箪瓢:即箪食瓢饮。

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

谢:辞绝。

屡:经常。

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萧索:萧条,冷落。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

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谬(miù):误,谦辞。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

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苟:如果。

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讵(jù):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

一言:指上面四句话。

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

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

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

“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

“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

“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

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

这四句转折颇多。

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

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

“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

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

“倾耳”二句,千古传诵。

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

“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

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

“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

“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

“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

“遗烈”两字,偶露激情。

“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

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

假高、愚忠,俱不屑为。

“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

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

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

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

“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

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

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

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

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

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

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我安慰的意思。

这时的陶渊明认为固守其穷乃是“拙”,算不得“高操”。

可知他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只是实逼此处、无可奈何罢了;

这与他后来下决心“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两样的。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

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

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

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

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

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

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

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

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

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

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2-503 2、 顾农.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J].古典文学知识,2006(04)

九日闲居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祛(qū):除去。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祛(qū):除去。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全诗一气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行乐,空负秋光的悲叹,然忽又说“淹留岂无成”,更翻出一层意思,所以延君寿说是“一意两层收束”(《老生常谈》)。   因为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并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一句中也系有感于时事的倾覆,“尘爵”二句则表达了愿安于时命,自保贞心的愿望。最后所谓的“淹留岂无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羁留人间是由于还抱着复国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说法自然也不无道理,自来论陶诗的人也曾指出过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一个颇有感时伤世之情的人。龚自珍就说他“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考此诗序中所谓“寄怀”,诗中所谓“深情”,都似乎确有所寄托,以此推断,可能此诗确有寓意。鲁迅评陶潜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诗即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生命两方面的认识。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21-523
678910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