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回前诗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正册判词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智通寺对联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终身误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金玉良姻: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

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这段婚姻是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金玉:语意双关,既有贵重的意思,同时指代宝钗和宝玉。

木石,语意双关,和“金玉”相对,指代黛玉和宝玉。

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因前世之盟而产生的爱情。

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宝黛恋情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shū)寂寞林。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

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

高士,文雅有涵养的人,指宝钗。

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表明了宝钗品性的高洁。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已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

姝,美女。

林,指林黛玉。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叹人间”句:这是宝玉对自己与宝钗和黛玉之间两段情缘发出的感叹:直到今天,才终于相信人间之事始终都是美中不足的。

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

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

虽然宝钗对宝玉很好,但宝玉却始终放不下黛玉,所以说“到底意难平”。

案,有足的小食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

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

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像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

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结果终至于贾宝玉万念俱灰,弃家为僧;

薛宝钗空闺独守,抱恨终身。

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

作品中表现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这首曲唱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人。

  本来曲牌名都是固定的,如《山坡羊》、《寄生草》之类,按其格式往里填词。

《红楼梦曲》的这些曲名全是作者临时撰杜的,既像曲牌,又是对内容的概括或提示。

像这首《终身误》的曲牌名,就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感慨,可作标题看。

  曲中的“俺”,当然是宝玉。

薛家到了荣国府后,就有一种舆论说,宝钗带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宝钗具备封建阶级女性的一切“美德”,她比黛玉更符合荣府少奶奶的标准,不管她自己是否有意去争取,她都是胜利者。

  然而宝玉一心只在从小一起长大的林妹妹身上。

第三十六回,宝玉睡中觉时连喊带骂地说出这样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黛志向一致,趣味相投,在大观园长期生活中建立起死生不渝的爱情。

  有情的不能成为眷属,无情的反倒硬被拉在一起,这是封建时代常见的婚姻悲剧,贵族社会也不例外。

黛玉在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淌着眼泪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死了。

宝玉同冷美人宝姐姐结了婚。

没有爱情的婚姻能有什么幸福?他对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刻不停地折磨着他,加上家业破败,他亲爱的姐妹们或死或散,全部被抛入黑暗的深渊。

  他对这个世界彻底幻灭了,最后毅然“悬崖撒手”,当了和尚,一定了之。

宝钗要孤独凄凉地去熬未来的岁月,其实也是个失败者。

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实质是社会悲剧。

  整部《红楼梦》像一个巨大的生活长流,各种矛盾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地演进,自然地激化,自然地结束。

作者很少安排巧合的情节。

高鹗的续书把黛死钗嫁扭在一起,“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很富戏剧色彩,但这未必符合曹雪芹原意。

曹雪芹究竟怎样安排、处理宝、钗、黛三者结局的具体情节,已不易推知了。

  曹雪芹把《终身误》放在十二首曲子的第一位,表明了宝玉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截然不同的感情和心意,抒发了宝玉对误他终身的“金玉良缘”的愤恨。

曲子以宝玉的口吻写就,说明宝玉婚后尽管终日面对的是宝钗,心中仍然念念不忘死去的黛玉。

同时又表达了对薛宝钗在得到了婚姻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终身幸福的深深同情。

“晶莹雪”看似形容宝钗的高洁,实际上是说宝钗内心的冰冷无情。

在没有心灵共鸣的情况下,纵然宝钗恪守封建妇德,和宝玉相敬如宾,也抚不平宝玉内心深处的伤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临江仙·柳絮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

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

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蜂围”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

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

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

喻虚度年华。

以逝水比光阴。

委芳尘:落于泥土中。

喻处于卑贱的地位。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

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青云:高天。

也用以说名位极高。

如《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

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黛玉对宝钗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芜君兰言解疑癖”后已不复存在。

事实如脂评指出,贾府上下,人人心目中宝黛都是一对未来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

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

他们的悲剧是贾府事变的结果。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

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

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

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

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

所以,宝钗最终仍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香菱咏月·其三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

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秋江里漂泊的旅人闻笛声更添愁绪,楼上伤情的少妇终夜里倦倚栏杆。

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螃蟹咏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

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

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

”见《陈随隐漫录》。

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

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

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

怜,爱。

卿,原本是昵称,这里指蟹。

“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

觞,酒杯。

助情,助吃蟹之兴。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兹:此。

佳品:指蟹。

酬:报答。

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

佳节:指重阳。

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美吟·西施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一代”二句:意思是,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

越国灭吴国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

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差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

诗中只是泛说逝去。

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

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

见《汉书·外戚传》。

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的事。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

出自《庄子·天运》。

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

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五美吟·西施》的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

但王维的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

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

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

《五美吟·西施》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

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

《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

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

林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家乡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己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

  诗中所咏与小说情节的某种照应关系,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美吟》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

在《红楼梦》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十独吟》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的诗。

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书中人物的现实感触的。

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美吟·绿珠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忆菊

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代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678910 共1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