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夜闻杜鹃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

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

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194 2、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04

茅檐(yán)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yīng)巢(cháo)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

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杜宇:即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jī)旅!

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

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

羁旅:寄居他乡。

羁,停留。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194 2、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04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

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

”)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

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

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

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

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

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

“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

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

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

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

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

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

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

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2-1394页

闲中偶题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久矣云衢敛羽翰,退飞更觉一枝安。

七千里外新闲客,十五年前旧史官。

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

痴顽直为多更事,莫怪胸怀抵死宽。

江楼次前辈韵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一日千回上庭树,城南尚记嬉游处。

俯仰人间八十年,镜中未许朱颜去。

甲第侵云多贵人,朝回扑帽软红麈。

江楼月夜吹长笛,谁似侬家不负身?

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

最好长桥明月夜,寄船策蹇上兰亭。

晓起折梅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织女斜河漏已残,长庚配月夜将阑。

小桥幽径无人见,折得梅花伴晓寒。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

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

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

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

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

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

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

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

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

“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

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

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

满怀墨诏求嫔御, 走上高楼半酣醉。

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 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

十中有一得更衣, 永配深宫作宫婢。

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

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

月夜闲闻洛水声, 秋池暗度风荷气。

日日长看提众门,终身不见门前事。

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

我悲此曲将彻骨, 更想深冤复酸鼻。

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更多

送严黄门拜御史大夫再镇蜀川兼觐省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授钺辞金殿,承恩恋玉墀。

登坛汉主用,讲德蜀人思。

副相韩安国,黄门向子期。

刀州重入梦,剑阁再题词。

春草连青绶,晴花间赤旗。

山莺朝送酒,江月夜供诗。

许国分忧日,荣亲色养时。

苍生望已久,来去不应迟。

题张损之学士兰皋亭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

林花朝落砌,山月夜临池。

雨积蛙鸣乱,春归鸟哢移。

惟应乘兴客,不待主人知。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忆昨滁山之人赠我玉兔子,粤明年春玉兔死。

日阳昼出月夜明,世言兔子望月生。

谓此莹然而白者,譬夫水之为雪而为冰,皆得一阴凝结之纯精。

常恨处非大荒穷北极寒之旷野,养违其性夭厥龄。

岂知火维地荒绝,涨海连天沸天热。

黄冠黑距人语言,有鸟玉衣尤皎洁。

乃知物生天地中,万殊难以一理通。

海中洲鸟穷人迹,来市广州才八国。

其间注辇来最稀,此鸟何年随海舶。

谁能◇历海上峰,万怪千奇安可极。

兔生明月月在天,玉兔不能久人间。

况尔......更多

2122232425 共4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