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郭外山色暝,主人林馆秋。

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

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

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得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谁宴霜台使,行军粉署郎。

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

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

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

戏问花门酒家翁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主编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9.12 :354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沽:买或卖。

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道傍榆(yú)荚(jiá)巧似钱,摘来沽(gū)酒君肯否。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榆荚:榆树的果实。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主编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9.12 :354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

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

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

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

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8-619页 .

山房春事二首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 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恬:这里指风柔和。 数枝门柳低衣桁(héng),一片山花落笔床。衣桁: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发:绽放。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 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恬:这里指风柔和。 数枝门柳低衣桁(héng),一片山花落笔床。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衣桁: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发:绽放。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 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6-617 3、 徐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2-83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2-18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7-188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

都护行营: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

行营:出征时的军营。

太白:即金星。

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jiǎo)声一动胡天晓。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角: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2-18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7-188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

“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

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

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

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

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

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

“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

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

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

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

”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

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

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

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

“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

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

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

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

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

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

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

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

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14-615 .

送人赴安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

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

陇(lǒng)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

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黠虏(xiá lǔ):狡猾的敌人。

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经秋:经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

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

陇(lǒng)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

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黠虏(xiá lǔ):狡猾的敌人。

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经秋:经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

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诗的开头两句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

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

诗人并不泛写戎装,而仅就佩刀提了一笔,既点明了此行性质,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气。

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

以上两句从外表写。

以下两句则从内心写,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

“小来”两字可见这种想法由来已久。

从而给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据,其中既包含有诗人赞佩之情,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就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这是更为诗人所钦敬的一点。

  但是,有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恋家园,恰恰相反,这种情怀是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为保卫它而离开它,但当离开它的时候,往往对它产生深切的思念。

诗人曾有过经年居留塞外的经历,在《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中都曾表露过深沉的思乡之情。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写照。

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这就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

这种情怀写得很深沉,很细腻,诗的情调到此而一转,但却并不低抑。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祝愿。

“清黠虏”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

诗人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

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

  全诗先写友人的英雄风采,再由表及里,从报国、思乡的角度讴歌了友人的美好心灵,最后告诫友人,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别“经秋”。

因为唐朝戍边将领往往拥兵自重,养敌蓄功,常将本可早日结束的战争一拖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所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见诗人淳朴的观念中,还饱含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优钵罗花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

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

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

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

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

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

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

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

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

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

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在天山的南面,火山的北面,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那里有一种花,人们都不曾见识,它长着绿色的茎,碧绿的枝叶十分美丽。

叶六瓣,花九房。

它有六片叶子,花开时成九瓣;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夜里花瓣合拢,早晨开放,多有奇异的香味。

为什么不生在中原而要生在西方呢?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如今它被移植在庭堂之下,令我的府邸大增光彩。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想必你一定是不耻于同媚俗的花草们为伍,才如此孤独高傲地自个开放于僻静之处!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为何得不到人们的赏识呢?

在深邃的山坳谷地里饱受寒霜的摧残而凋折。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我暗自悲伤阳关一带道路漫长,我无法将你进献给君王。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 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 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寄左省杜拾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

联步:同行。

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曹:官署。

限:阻隔,引申为分隔。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惹:沾染。

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阙事:指错失。

自:当然。

谏书:劝谏的奏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

联步:同行。

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曹:官署。

限:阻隔,引申为分隔。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惹:沾染。

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阙事:指错失。

自:当然。

谏书:劝谏的奏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

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

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

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

“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

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

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

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

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

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

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

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

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

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

阙事,指缺点、过错。

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

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

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

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

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

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宛似:好象。

归:回到家里。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可怜:可爱。

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

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

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

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

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

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

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

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

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

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

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

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12345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