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

岸雨:一作“片雨”。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塞:边塞。

客泪:离乡游子的眼泪。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敝裘(bìqiú):破旧的皮衣。

敝:破损;

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瓜州:即晋昌(今甘肃敦煌)。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这是岑参一首很特别的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蕴含的情感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李诗只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岑参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

武威是诗人自己的所在地,晋昌是诗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达之地。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则指出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

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传达的诗人内心的某种温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首联,诗人的情感含而未发,并未明言,似有一丝苍凉,更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含蓄之美。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就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把无形的情感——愁绪,形象化具体化,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

“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

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

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

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

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

诗歌的结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无情未必真豪杰”,边塞诗人不仅仅书写那些雄心壮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儿豪情,还书写心中的那一缕柔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一个驿站又是一个驿站,驿骑疾驰有如流星一般。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黎明时分从那长安出发,傍晚已经越过陇山之颠。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陇水声声令人不忍去听,呜呜咽咽多么使人愁烦。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一路风沙尘土扑满马汗,晨昏雾气露水打湿衣衫。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那西方驰来了谁家男儿,自说是新近里立功封官。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上月间从安西启程出发,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赶。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都护现在尚未到达驻地,出发时还在那西州旁边。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十天间越过了浩瀚沙漠,狂风吹起沙土从早到晚。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战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鲜血洒在路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边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关。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溪水声声伴着松涛阵阵,在静夜里飕飕刮过耳边。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离家之仿只靠归梦排解,关山塞外离忧萦绕心间。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愿与为友携手同赴国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7-39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全诗大体可分为三层,开头六句叙述离长安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叙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叙述夜宿陇山情景。   诗的开头从离京西上军起。一开始就写浑骑的飞奔。“一驿过一驿”写路程的遥远,也透露着行进的迅速;“驿骑如星流”,写行进的迅速,包包含着路程的遥远。“如星流”这一比喻把飞驰的驿骑写得很形象。接着用“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对路程的遥远和行进的急切加以补充。以上四句从奔赴边关的急切方面写。以下两句则从奔赴边关的悲愁方面写:“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写抵达陇山及产生的感受。关于陇水,《陇头歌辞》说:“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人途经陇山,自然要产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乡之感。如诗人在《经陇头分水》中写到的:“陇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这正是“愁”的内容。以上点出题目“初过陇山”,写总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调引起全诗。   以下十六句写途中遇字文判官及双方交谈所得边地情景。诗中先以“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来勾划出一个餐风宿露、鞍马风尘的骑者形像,为“谁家子”的出现蓄势;紧接着又用“西来谁家子”一向来强调,然后以“自道新封侯”来点明骑者的身份与心理。“沙尘”、“雾露”两句可见旅途之艰辛,而“自道”一句却又见骑者的兴奋与自豪,在上层“呜咽令人愁”的基础上,格调为之一转。“前月发安西”以下八句是骑者即字文判官叙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写路途的遥远,又以两句写天气的恶劣,再以两句写道路的坎坷艰难,从各个方面极写“塞垣苦”,描绘极为真切。边塞如此艰辛而逼出的却是极高昂的情调:“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就直接揭示出骑者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这样,上面对边塞苦寒的极力铺写,就成为了突出骑者的必要铺垫。建安诗人曹植曾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哪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赴边战士的形象。在两诗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这种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是古今相遇的。这些诗句,为“西来”的骑者所“自道”,是戍边将土坦率真诚的表白,也是诗人对他们的赞许,其中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   诗的最后八句又收笔写陇山夜景和诗人心境。诗人以“山口月”写所见,以“溪流与松风”写所闻,构成苍凉荒寒的陇山夜景,用它来牵动、来烘托诗人的“离忧”。“别家赖归梦,山塞多高忧”承上两句夜景写愁怀,诗的情调为之一抑,真切传达出远离家乡的诗人的情怀,而最后两句:“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情调顿时一扬,扣应题目“呈”字,以昂扬情调结束全诗。   全诗写初过陇山途中情景,时而有急促的行进,时而有深沉的乡思,时而有边塞的艰辛,时而有昂扬的斗志,使诗的情调如波浪汹涌,充分表达了初赴边塞的诗人复杂的情怀;而以“呜咽令人愁”开头,以“不愁前路修”结束,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这种慷慨昂扬的格调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体验,诗中写景写事写情都极为真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

秋思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

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

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虏(lǔ):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鼓鼙(pí):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

鼙,鼓的一种。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

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玉门关盖将军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更多

盖将军,真丈夫。

盖将军,真是大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三十岁就当上了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的关城偏远又单孤,黄沙万里百草都干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南邻犬戎北面接着胡,将军来此防备意外事。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带着五千甲兵胆壮气又粗,军中无事只知求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暖屋里挂着绣帘烧起红地炉,织成的壁衣还有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灯前的侍婢倾泻玉壶,金铛里乱点的是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紫绶金印的在左右趋,一问才知不过是家中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

美人一对闲且都,红唇翠眉映着那明泸。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清歌一曲世上所无,今日高兴地听到了《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可爱啊完全胜过了秦罗敷,使君五马只能空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她们穿着绣有野草的紫罗襦,拿着红牙雕的赌具玩樗藕。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纤手往玉盘中投成卢,众人夸奖说从来没有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马槽里昂昂地都是骏马驹,那桃花叱拨的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主人骑着它打猎在城南隅,腊日射杀了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我来塞外考察边储,为君一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醉里争着酒盏相互喧呼,忽然想起那长安的旧酒徒。

参考资料: 1、 涂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8 第1版:第134-13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7-230页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

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

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

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

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凭:请求。

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

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

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

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

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

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

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

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

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

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

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

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

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登古邺城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

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

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邺城故事》:“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吾妾与使人皆著铜雀台······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

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披:覆盖。

玄蝉:即寒蝉。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佐休明:辅佐休美昌明之世。

指为官。

小人:作者自指。

事蓬篙:指隐居。

徇:从,曲从。

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广武:在今河南荣阳东北。

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

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

“成”明抄本等俱作“城”。

郁陶:郁闷忧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