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应:一作“来”。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应:一作“来”。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

人事方面,汉使应稀。

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戴伟华.岑参边塞诗新论——以人缘和地缘为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宛似:好象。

归:回到家里。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可怜:可爱。

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

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

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

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

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

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

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

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

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

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

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

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5-258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开:消散。

崔嵬(cuī wéi):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

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晻霭(ǎn ǎi):昏暗的样子。

寒氛:寒冷的云气。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阴崖:背阴的山崖。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狐裘(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

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5-258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开:消散。

崔嵬(cuī wéi):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

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晻霭(ǎn ǎi):昏暗的样子。

寒氛:寒冷的云气。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阴崖:背阴的山崖。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狐裘(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

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5-258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

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

“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

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

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

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

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

“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

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

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

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

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

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

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

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

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

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

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

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

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

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

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

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3-324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

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

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寄宇文判官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过燕支寄杜位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那长安城在那遥远的日光边,我怀念你却无法相见,这种相思令我衰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7页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

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

据《汉书·西域传》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7页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

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

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

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

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

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

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

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

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

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

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

为政愧无术,分忧幸时康。

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

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题虢州西楼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错料一生事,蹉跎今白头。

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

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

愁来无去处,只上郡西楼。

陪使君早春东郊游眺(得春字)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太守拥朱轮,东郊物候新。

莺声随坐啸,柳色唤行春。

谷口云迎马,溪边水照人。

郡中叨佐理,何幸接芳尘。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燕子与百劳,一西复一东。

天空信寥廓,翔集何时同。

知己怅难遇,良朋非易逢。

怜君心相亲,与我家又通。

言笑日无度,书札凡几封。

湛湛万顷陂,森森千丈松。

不知有机巧,无事干心胸。

满堂皆酒徒,岂复羡王公。

早年抱将略,累岁依幕中。

昨者从淮西,归来奏边功。

承恩长乐殿,醉出明光宫。

逆旅悲寒蝉,客梦惊飞鸿。

发家见春草,却去闻秋风。

月色冷楚城,淮光透霜空。

各自务功业,当须激深衷。

别后能相思,何嗟山水重。

12345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