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安西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

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

陇(lǒng)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

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黠虏(xiá lǔ):狡猾的敌人。

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经秋:经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

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

陇(lǒng)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

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黠虏(xiá lǔ):狡猾的敌人。

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经秋:经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

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诗的开头两句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

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

诗人并不泛写戎装,而仅就佩刀提了一笔,既点明了此行性质,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气。

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

以上两句从外表写。

以下两句则从内心写,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

“小来”两字可见这种想法由来已久。

从而给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据,其中既包含有诗人赞佩之情,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就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这是更为诗人所钦敬的一点。

  但是,有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恋家园,恰恰相反,这种情怀是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为保卫它而离开它,但当离开它的时候,往往对它产生深切的思念。

诗人曾有过经年居留塞外的经历,在《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中都曾表露过深沉的思乡之情。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写照。

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这就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

这种情怀写得很深沉,很细腻,诗的情调到此而一转,但却并不低抑。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祝愿。

“清黠虏”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

诗人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

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

  全诗先写友人的英雄风采,再由表及里,从报国、思乡的角度讴歌了友人的美好心灵,最后告诫友人,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别“经秋”。

因为唐朝戍边将领往往拥兵自重,养敌蓄功,常将本可早日结束的战争一拖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所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见诗人淳朴的观念中,还饱含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1644053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