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送蔡惟中 文
昨日立秋今日凉,蔡子束书归故乡。
我来未久子遽别,子岂与我如参商。
自惭贫无橐金赠,解剑换酒浇愁肠。
醉酣月出重露滴,梧飘金井芙蕖香。
众宾喧哗噱笑口,我独不语情徬徨。
岂徒戚戚儿女态,感旧怀古增悲伤。
忆昔追游茂苑上,白马紫辔青丝缰。
子方年少富文学,面如红玉肥有光。
黄金晓酬西馆客,绿锦夜赠东楼娼。
三公走檄辟作掾,两府交荐除为郎。
风尘一别未十载,短鬓萧飒俱老苍。
黑巾笼头着野服,微雨鹄立官道傍。
自云匍匐事贩鬻,......更多
静夜思 文翻注译赏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文翻注译赏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应:一作“还”。
同:一作“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应:一作“还”。
同:一作“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
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
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
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
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7-528
杂歌谣辞。大麦行 文
赤谷 文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排闷 文
造物冥冥中,与我无一面,不知获罪由,动辄被诃遣;
又若哀其愚,救以药瞑眩。
我亦揣此心,安受不敢怨。
中间戍蜀汉,十载困邮传。
骑壒蒙陇干,阵云暗秦甸,齎粮杂沙墋,掬水以三咽,传烽东骆谷,倏忽若流电。
归吴获小休,余喘仅一线。
意言在故乡,终胜客异县。
夫何命大谬,魔事每交战,友雠同一波,平地肆蹈践。
么然性命微,日畏谗口煽。
旧书不暇视,鼠迹上几砚。
负痾不即死,遂作诸老殿。
却观所更历,殆是金百链。
人谁不爱身,悔作......更多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文翻注译赏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秋:秋季。
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假若。
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千亿:极言其多。
《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
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秋:秋季。
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若:假若。
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千亿:极言其多。
《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
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
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
“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
道旁诸峰,真如剑铓。
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
”(《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
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
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
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
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
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
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
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
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
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
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
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
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
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
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8-919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