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

作者: 徐渭 朝代: 明代

岣嵝诗客学全真,半日深山说鬼神。

送到涧声无响处,归来明月满前津。

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浆人。

两岸鸥凫浑似昨,就中应有旧相亲。

踏莎行·闲游

作者: 刘将孙 朝代: 宋代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

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

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

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

境界骤变。

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认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

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

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

红笺以血染。

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

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

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

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

可见西湖之遥远。

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

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

词人唯有托诸梦境。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

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

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

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

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8月1日 .

忆王孙·风蒲猎猎小池塘

作者: 李重元 朝代: 宋代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

针线慵拈午梦长。

送吕养浩之绍兴

作者: 倪瓒 朝代: 元代

贺监宅前路,荷花今亦无。

空余湖上月,照见水中蒲。

送尔作官幽绝处,钱塘江头飞柳絮。

听事临堤满夕岚,时有沙鸥自来去。

病中散步六绝

作者: 岳珂 朝代: 宋代

池上荷花绿净时,岸头杨柳插天垂。

倦翁纵步聊行散,早有龟鱼圣得知。

省垣对雨有怀方员外

作者: 杨基 朝代: 明代

煮得新醅滟滟红,省垣谁与晚樽同。

人当暂别情偏恶,诗到无聊语更工。

江浦荷花双鹭雨,驿亭杨柳一蝉风。

论文若到虞杨地,应对清江忆范公。

夏日怀友

作者: 徐玑 朝代: 宋代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金莲出玉花西虢南村

作者: 丘处机 朝代: 元代

南村地胜。

曲水横斜穿柳径。

是处池塘。

拍塞荷花映粉墙。

高堂大厦。

户户如屏堪入画。

峻岭崇冈。

日日生云遥降祥。

杨知录送千叶白莲

作者: 赵蕃 朝代: 宋代

几思载酒问扬雄,不但尊空囊亦空。

枉道荷花有新发,又闻能白胜能红。

寄贺子忱

作者: 朱翌 朝代: 宋代

昔岁裁诗远送郡,知君未可作闲人。

那知半纪重相见,全似当时只话贫。

推毂向来谁尽力,弹冠从此不谋身。

想当六月苕溪上,万顷荷花一幅巾。

3132333435 共4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