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十二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

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

闺人理纨素,游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

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

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

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

愿逢同心者,......更多

采莲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

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

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

衣剑照松宇,宾徒光石门。

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樽。

上陈樵渔事,下叙农圃言。

昨来荷花满,今见兰苕繁。

一笑复一歌,不知夕景昏。

醉罢同所乐,此情难具论。

寄远其四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玉箸落春镜。

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

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

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

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

日夜向阳台。

采莲曲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12.07,第17页 2、 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第65页

菱叶萦(yíng)波荷飐(zhǎn)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萦:萦回,旋转,缭绕;

飐: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sāo)头落水中。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12.07,第17页 2、 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第65页

菱叶萦(yíng)波荷飐(zhǎn)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萦:萦回,旋转,缭绕;

飐: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sāo)头落水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12.07,第17页 2、 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第65页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

“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

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

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主编,爱情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71-72页

早秋曲江感怀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闲游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危亭题竹粉,曲沼嗅荷花。

数日同携酒,平明不在家。

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

强下西楼去,西楼倚暮霞。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牵着我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从前见过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鸣蜩(tiáo):鸣蝉。酣:浓透。“柳叶”二句:一作“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三十六陂(bēi):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春水:一作“流水”。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牵着我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持:携带。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从前见过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诗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之类的写法表现了更多的内容。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读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送谢师宰赴任楚州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珠玉不自贵,故为人所怜。

贤愚亦如此,好恶有自然。

闻子欲东南,使我抱幽悁。

炎风沙土中,甘与子留连。

大梁非无客,跪起废食眠。

相看独不厌,以此知子贤。

衰气已难强,壮心方少年。

才高岂易得,勖子在雕镌。

昆仑一支流向东,七月八月船如风。

爱君少壮此行乐,恨我留连成老翁。

神头两岸水无穷,伏槛荷花满地红。

当时不得君携手,今日山川在眼中。

3132333435 共4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