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四首时阻风安乡河中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代

一溪才顺一溪湾,一尺才过一丈还。

船子已愁箭括水,儿童又指帽儿山。

疏影(为意一侍郎赋)

作者: 赵以夫 朝代: 宋代

晴空漠漠。

怪雪来底处,飘满篱落。

元是花神,管领春风,幽香忽遍林壑。

玉仙缓辔江城路,全不羡、扬州东阁。

似天教、瑶珮琼裾,荐与翠尊冰勺。

闻道儿童好语,丰年瑞覆斗,占取红萼。

驿使飞驰,羹鼎安排,速趁良辰行乐。

联镳一一清都客,也肯把、山翁同约。

醉归来、梦断西窗,怕听丽谯悲角。

村居

作者: 高鼎 朝代: 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2009年:48.106.156.269.332 2、 张春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16-18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dī)杨柳醉春烟。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2009年:48.106.156.269.332 2、 张春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16-18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dī)杨柳醉春烟。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2009年:48.106.156.269.332 2、 张春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16-18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

写活了杨柳的柔态;

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参考资料: 1、 张春娟.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16-18

病中即事三首

作者: 王炎 朝代: 宋代

浃旬不见日,冻云塞天宇。

儿童相与言,雪意恐未已。

一月见三白,为瑞亦足矣。

老夫固畏寒,贫者忧冻死。

六出乱飞花,不如晴可喜。

喜晴

作者: 王炎 朝代: 宋代

雨过儿童饱饭牛,趁晴耕垦种来牟。

田家作苦无储蓄,待哺全须麦有秋。

喜韩少府见访

作者: 胡令能 朝代: 唐代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忽闻:突然听到。

来相访:来拜访。

着:动词,穿。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不惯:不习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

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

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

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

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

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念奴娇(重午次丁广文韵)

作者: 张榘 朝代: 宋代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_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念奴娇

作者: 张榘 朝代: 宋代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

蓠蕙椒兰纷江渚,较以艾萧终别。

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

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

堪笑儿童浮昌_,悲愤翻为嬉悦。

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

薰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又答孙正叔

作者: 洪咨夔 朝代: 宋代

万里西风雁影斜,平安书到鲁家沙。

遣愁白堕须行瓮,报喜鸟邪又满车。

老屋打头思钓隐,健舻衔尾认诗家。

道旁啁哳儿童说,有脚阳春向浣花。

蜘蛛

作者: 洪咨夔 朝代: 宋代

已迫斜阳欲坠时,谋身只怕脚行迟。

纵横笼罩大为网,首尾经纶浑是丝。

腹饱飞虫肥似瓠,喙工毒螫利於锥。

朝来猛被儿童扫,不放檐牙一点遗。

3132333435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