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寄严八判官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 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采莲曲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

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

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

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

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

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

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

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

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

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1-622页

代春怨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

扯起珠帘,扑面央入满眼芳草。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

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

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 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 3、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9页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

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

春暮莺稀,故谓“残莺”。

“朝日”、“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季节,时间,也使人们的想象自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至整个春天。

阳光八室,晓莺啼愁,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度过了。

“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 “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

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

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

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

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

“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

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

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35-336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224

月夜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lán)干南斗斜。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7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3、 霍雷.唐诗总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793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

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

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12

春雪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参考资料: 1、 丁新彦选注 .幼读古诗一百首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4年02月第1版 :55 .

飞雪带春风,徘(pái)徊(huái)乱绕空。

徘徊:来回地行走。

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洛城:即洛阳;

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丁新彦选注 .幼读古诗一百首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4年02月第1版 :55 .

飞雪带春风,徘(pái)徊(huái)乱绕空。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徘徊:来回地行走。

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洛城:即洛阳;

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丁新彦选注 .幼读古诗一百首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4年02月第1版 :55 .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

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

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

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

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

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编 .唐诗汇评 中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05 :1351-1352 . 2、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107 .

春怨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

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

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

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

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

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

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

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

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

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

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

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

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

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

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

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

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

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

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

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

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

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

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

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

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

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

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

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

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

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春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作者: 刘方平 朝代: 唐代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 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1234 共3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