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

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

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

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

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

前心方杳眇,后路劳夷犹。

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

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

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洲。

积雪为小山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飞雪伴春还,春庭晓自闲。

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

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

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

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

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

浔阳陶氏别业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总体  这首诗是“以诗代书 ”诗人从京口(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

全诗在结构上层层引进,步步深入,读来如友人晤谈,娓娓情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作者在对越中扬子江(即长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滞留异乡的客愁和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的“ 木叶纷纷下”到“独夜仍越乡”,写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

诗人在与京口遥遥相对的靠扬州那面的长江北岸,他独自一人,临江而望,看见经霜后的树叶纷纷落下 。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两句,是采用因果倒装的手法。

东南地势低湿,暮秋时节雾多霜大,所以树木的叶子纷纷脱落。

这里逆笔取势,有力地突出了“木叶纷纷下”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秋景,造成萧瑟气氛 。

“木叶纷纷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在“木叶下”三字中嵌以“纷纷”二字 ,突出了落叶之多,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节候,遣字生动、准确。

开始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

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傍晚时分 ,长江两岸林山相依,暮色苍茫;

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苍。

两句中 ,“相”字使林山与暮色融合无间,显得暮色广阔无边 ;

“空”字 ,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

两岸与江中,迷茫与空明,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秋江暮景图。

  前四句都是客观写景,通过景语来暗示情绪,后四句,诗人则是把情、景交织在一起来表现,让感情逐渐显露出来。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浓重,只听见江上凄紧的秋风和澎湃的水声 ,浩大而又苍凉。

“暝色”与“秋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使人产生愁绪,而“况复久”、“亦何长”的反复感叹 ,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诗人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

”眺望了很久,才看见月亮从江边升起,水面漂荡着一叶孤舟 ,此时更激起了作客越乡的孤苦愁绪。

“微月”,写出月光在江雾笼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与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达得更为强烈;

而下句中的“仍”字,说明作者驻留已久,独夜乡愁,难以忍耐。

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为下文勾起无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铺垫和酝酿。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后四句,写对襄阳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诗的题旨所在。

这四句,作者不断变换角度和手法,将思友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诗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发对故人思念的情怀,然而这笛声只有长江对岸的京口听得到 ,那关山万里、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是听不到的。

这两句是从自己方面着笔,写对襄阳故人的思念。

“寒笛”二字,不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已显。

同时,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

最后两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又换了一个角度,从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着笔,表现江、汉两地的情思相牵。

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襄阳在汉水之侧)和长江两地的友人 ,彼此遥望。

“咏思劳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诗人身份,而以写诗来表达相思还透露出文人风雅 ,特别是一个“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

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婉曲而深厚 。

“遥相望”三字,还留下了悠远的余味 ,诗人仿佛在说,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啊!

结句如袅袅余音,留下了无尽的情思。

全诗从写景开始,到情、景交织,再到抒发怀人之情,层层深化而又联系自然,从容不迫而又变化多姿,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

独创性  但是,它比短札还多了一层诗歌所特有的诗情美和声情美。

诗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却与律句较为接近,大致对仗,显得音调和谐。

全诗一韵到底,读来自然流畅;

前五韵为平声,而最后一韵却用仄声,平仄相间,流畅中也有变化 。

古诗句法本重散行,但从“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阳”八句,每两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对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诗而又给人以整饬和谨严感,体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相和歌辞·江南曲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日长。

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

歌声随绿水,怨色起青阳。

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阙题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7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7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7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

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

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

“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

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

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

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

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

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

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

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

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

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

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读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

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

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

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

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

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

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里的“每”作“虽然”讲。

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

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删稿)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4-365

江南曲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日长。

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

歌声随绿水,怨色起青阳。

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

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

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

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

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

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

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

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寻东溪还湖中作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

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

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

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

登庐山峰顶寺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

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

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

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12 共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