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露下风高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露下风高,井梧宫簟生秋意。

画堂筵启。

一曲呈珠缀。

天外行云,欲去凝香袂。

炉烟起。

断肠声里。

敛尽双蛾翠。

清平乐·金风细细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便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金风:秋风。

紫薇朱槿(jǐn)花残。

斜阳却照阑(lán)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银屏:银饰屏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便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金风:秋风。

紫薇朱槿(jǐn)花残。

斜阳却照阑(lán)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银屏:银饰屏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此词与作者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都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这首词写初秋时节的哀愁。

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闲雅的风格。

结构紧凑,布局天成。

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色彩斑斓,透露出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内心的感伤。

另外,客观地表现初秋之物象,主观情感含而不露,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出含蓄的愁绪。

  起首二句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

金风,即秋风。

《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中,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

”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

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

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

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

“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

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厉的,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

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

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字和“易”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笔。

然后词人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小窗浓睡。

”“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句才是此片的主意。

宣何以“易醉”?

浅醉何得“浓睡”?

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愁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

词人一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

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

紫薇,夏季开花;

朱槿,夏秋间吐艳。

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

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

下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

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情怀。

“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

晏殊另一首《踏莎行》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词境相似。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正是“双燕欲归时节”。

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

”“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是一个人独宿。

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于言外。

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

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

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

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

“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

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

惟有掰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

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

何曾为细传。

拂霓裳·庆生辰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庆生辰。

庆生辰是百千春。

开雅宴,画堂高会有诸亲。

钿函封大国,玉色受丝纶。

感皇恩。

望九重、天上拜尧云。

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

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

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

祷仙真。

愿年年今日、喜长新。

送瞿生还拜亲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门标杨氏阙,家有汉皇书。

射策淹前志,鸣榔省旧居。

仙山人罕到,幽境画难如。

云窦开宾馆,芝田足岁储。

修词穷五际,为学慕三馀。

努力文明代,翘翘托乘车。

木兰花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帘旌浪卷金泥凤。

宿醉醒来长瞢忪。

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

美酒一杯谁与共。

往事旧欢时节动。

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

清平乐·春来秋去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春来秋去。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菩萨蛮·秋花最是黄葵好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秋花最是黄葵好。

天然嫩态迎秋早。

染得道家衣。

淡妆梳洗时。

晓来清露滴。

一一金杯侧。

插向绿云鬓。

便随王母仙。

菩萨蛮·高梧叶下秋光晚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高梧叶下秋光晚。

珍丛化出黄金盏。

还似去年时。

傍阑三两枝。

人情须耐久。

花面长依旧。

莫学蜜蜂儿。

等闲悠扬飞。

谒金门·秋露坠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秋露坠。

滴尽楚兰红泪。

往事旧欢何限意。

思量如梦寐。

人貌老于前岁。

风月宛然无异。

座有嘉宾尊有桂。

莫辞终夕醉。

12345 共3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