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秋花最是黄葵好 文
菩萨蛮·高梧叶下秋光晚 文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文翻注译赏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胧明:微明。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lóng)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胧明:微明。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
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
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
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
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
这一声代表什么呢?
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
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
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
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
词中“长恨离亭”、“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文翻注译赏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bìn)亸(duǒ)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
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bìn)亸(duǒ)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
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这首《浣溪沙》描绘的是一幅浓艳有余的仕女午睡图,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
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上片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
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
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轻薄的纱衣,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胜似丰艳的荷花,犹如一幅美人油画,将仕女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三句设喻。
用意用语均似“花间”派。
“粉融”,意谓脂粉与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状,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
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
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
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下片一、二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
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
“欲迎”、“初上”,形容绝妙。
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
“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
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
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
“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
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此词纯用白描的手法叙述,选取了闺房中的一个情景,将美人的举止、姿容、睡态和醒时模样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极具生活气息,让人可知可感。
词格浓艳,颇见“花间”遗风。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三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第105页
踏莎行·小径红稀 文翻注译赏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5
小径(jìng)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yīng),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5
小径(jìng)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yīng),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5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
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
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
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4-43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文翻注译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
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
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
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
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春梦:喻好景不长。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
解佩:刘向《列仙传》:郑交甫至汉皋台下,遇二仙女佩两珠,交甫与她们交谈,想得到她们所佩宝珠,二仙女解佩给他,但转眼仙女和佩珠都不见了。
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
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
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
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
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春梦:喻好景不长。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
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
解佩:刘向《列仙传》:郑交甫至汉皋台下,遇二仙女佩两珠,交甫与她们交谈,想得到她们所佩宝珠,二仙女解佩给他,但转眼仙女和佩珠都不见了。
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
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破阵子 文
少年游·重阳过后 文
踏莎行·祖席离歌 文翻注译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
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
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选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2 :136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6-227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85 .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
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棹:同“櫂”,划船的桨。
长的叫櫂,短的叫楫。
这里指船。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寻思:不断思索。
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选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2 :136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6-227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85 .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
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
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棹:同“櫂”,划船的桨。
长的叫櫂,短的叫楫。
这里指船。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
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寻思:不断思索。
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选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2 :136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26-227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