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有些作者擅长描写人物,虽只寥寥数笔,但因点出了人物的鲜明特征,一下子就把人物写活了。有些作者又善长于描绘景物,也不过那么三两笔,就把景物活泼泼地勾勒了下来。古代诗词中,以“游春”、“咏春”为主题的作品何止千百篇,但内容大多不外乎“伤春”“怅春”。赵秉文的这首《青杏儿》好就好在不与前人雷同,风格清新,语句明白如话,以白描的手法,本色天然,流畅自然,与古代众多的游春词相比,确实可谓别有一番清新的韵味。   首句:“风雨替花愁”,语句凝炼,一个“替”字,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花的关切之情。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娇嫩的花儿该怎么办呢?它们怎堪风雨的摧残呢?多情的词人不免“替”花儿深深地担忧。   “风雨里,花也应休”,想来当肆虐的狂风暴雨过后,遍地残红,花期也该成为过去了吧。花开又花落,不由人不惜花,而那多情善感的赏花人、惜花人,也就在这花飞花谢、春去春来中白了少年头。所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时光如流水,莫负春光啊,这也是“劝君莫惜花前醉”的缘故。词的上片写至此处,不由使读者与词人一起生出几许怅惘悲伤之感。   然而,《青杏儿》的作者却不想用更多的悲凉、迟暮感来感染读者。笔调轻轻一转,“乘兴两三瓯”,意境立刻由沉闷、苦恼转向了明彻、欢快。“莫惜”深化为“乘兴”,揭示人们要积极开创美好的生活,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要尽情享受。两三盏渍酒,听江山清风,观山间明长,柳绿花红,莺飞草长,造物是这样的神奇,大自然是这样的美妙,人们啊,要“拣溪山好处追游”得欢愉时且欢愉,莫要自寻烦恼。“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只要胸襟豁达,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缠身,有花也罢,无花也罢,春天永远常在,春光永远无限!这是多么豁达的胸襟,多么美美好的人生感触,愿每人心中都似春光常驻!   这首词上下片对比鲜明,一路读来,不禁令人心胸豁然开朗,豪情满怀。更为难得的是语言通俗易懂,又不流于俗白,可见作者的确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金朝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苏轼的词以豪放闻名。

他的千古名作《念奴娇》以凌厉无比的词笔,描绘江涛,壮美无比。

是他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夜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即亦鼻矶)后写下的。

本词作者赵秉文是金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词对他有极深影响,他也极敬慕苏轼。

这首词就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缘自苏轼赤壁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句:“用东坡先生韵”就是采用苏轼赤壁词的原韵。

苏东坡作词,多隐括前人作品,这首词,也属这类作品,它隐括前人(特别是苏轼)之作,可以说句句有来历。

上片,主要由《赤壁赋》化来,下片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句等,表达了词作者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说今,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从而产生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上片以问月起句。

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

本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

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

首句中“挂影”指月亮,但却用“苍苍”来形容,再加之以肃杀的“秋光”来相衬,顿时,一片苍凉、高洁、肃杀之感跃然纸上。

随后,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到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

“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

”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

“享尘”指当时错得复杂的官场,“人杰”指苏东坡,(本词作者赵秉文曾盛赞苏轼为“雄节迈伦,高气盖世”“人中麟凤”。

)四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

”骑鲸人“本指唐李白,这里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厚》”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

但却难寻仙过,只有寄情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

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本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殊为难得了。

  《金史》称: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

幼颖悟,读书若夙习。

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再迁唐山。

丁父忧,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

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

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膏等鞫之。

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

”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

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

当时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

”士大夫莫不耻之。

坐是久废,后起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北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

承安五年冬十月,阴晦连日,宰相张万公入对,上顾谓万公曰:“卿言天日晦冥,亦犹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理。

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

”泰和二年,召为户部事,迁翰林修撰。

十月,出为宁边州刺史。

三年,改平定州。

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

秉文为政,一从宽简,旬月盗悉屏迹。

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

  金史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备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

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

”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

寻为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俄转翰林直学士。

  金史贞祐初,建言时事可行者三: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

朝廷略施行之。

明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糜廪禄为无用之人。

”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

”不许。

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

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

”诏有司议行之。

  金史兴定元年,转侍读学士。

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

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

金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其弊益甚。

盖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陈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绌落,于是文风大衰。

贞祐初,秉文为省试,得李献能赋,虽格律稍疏而词藻颇丽,擢为第一。

举人遂大喧噪,诉於台省,以为赵公大坏文格,且作诗谤之,久之方息。

俄而献能复中宏词,入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

  金史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入谢,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

”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

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

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官。

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

  金史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

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

及兵退,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春秋》‘新宫火,三日哭’。

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

”遂已。

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

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

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

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

  金史正大间,同杨云翼作《龟鉴万年录》上之。

又因进讲,与云翼共集自古治术,号《君臣政要》为一编以进焉。

秉文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一十卷,《资暇录》一十五卷,所著文章号《滏水集》者三十卷。

  金史秉文之文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

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古诗则沉郁顿挫。

字画则草书尤遒劲。

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金史为人至诚乐易,与人交不立崖岸,未尝以大名自居。

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养如寒士。

杨云翼尝与秉文代掌文柄,时人号“杨赵”。

然晚年颇以禅语自污,人亦以为秉文之恨云。

  金史赞曰:杨云翼、赵秉文,金士巨擘,其文墨论议以及政事皆有足传。

云翼谏伐宋一疏,宣宗虽不见听,此心何愧景略。

庭筠之累,秉文所为,兹事大愧高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缺月挂疏桐 拟东坡作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乌鹊不多惊,贴贴风枝静。

珠贝横空冷不收,半湿秋河影。

缺月堕幽窗,推枕惊深省。

落叶萧萧听雨声,帘外霜华冷。

梅花引 过天门关作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山如峡。

天如席。

石颠树老冰崖坼。

雪霏霏。

水洄洄。

先生此道,胡为乎来哉。

石头路滑马蹄蹶。

昂头贪看山奇绝。

短童随。

皱双眉。

休说清寒,形容想更饥。

□□□。

□□□。

□□□□□□□。

□□□。

□□□。

□□□□,□□□□□。

杖头倒挂一壶酒。

为问人家何处有。

捋冰髯。

暖朝寒。

何人画我,霜天晓过关。

水调歌头 昔拟栩仙人王云鹤赠予诗云,寄与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渔歌子 滏水集三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白头波上白头人。

黄叶渡西黄叶村。

山几朵,酒盈尊。

落日西风送到

满庭芳 遗山乐府中附以上周泳先辑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天上殷韩,解羁官府,烂游舞榭歌楼。

开花酿酒,来看帝王州。

常见牡丹开候,独占断、谷雨风流。

仙家好,霜天槁叶,?艳破春柔。

狂僧谁借手,一杯唤起,绿怨红愁。

看天香国色,梅菊替人羞。

尽揭纱笼护日,容光动、玉?琼舟。

都人士,年年十月,常记遇仙游。

大江东去 用东坡先生韵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 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满江红 上清宫蜡梅 永乐大典二千八百十二梅

作者: 赵秉文 朝代: 元代

杰观雄楼,相照映、此花幽独。

谁解识、蕊珠仙子,道家装束。

蜡蒂紫苞融烛泪,檀心浅晕团金粟。

渐蜂儿、展翅上南枝,风掀绿。

落落伴,湖心玉。

萧萧映,坛边竹。

记月痕、曾上小阑干曲。

输与能诗潘道士,梦为蝴蝶花间宿。

向夜深、霜重不胜寒,骑黄鹄。

12 共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