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上阕“山寺微茫背夕曛”,如认为确有此山、确有此寺,而欲指某山、某寺以实之,则误矣。

此词前片三句,但标举一崇高幽美而渺茫之境界耳。

近代西洋文艺有所谓象征主义者,静安先生之作殆近之焉。

我国旧诗旧词中,拟喻之作虽多,而象征之作则极少。

所谓拟喻者,大别之约有三类:其一日以物拟人,如吴文英《浣溪沙》词“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以物拟人者也:其二日以物拟物,如东坡《永遇乐》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端己《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以物拟物者也;

其三日以人托物,屈子《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以人托物者也。

要之,此三种皆于虚拟之中仍不免写实之意也。

至若其以假造之景象,表抽象之观念,以显示人生、宗教,或道德、哲学,某种深邃之义理者,则近于西洋之象征主义矣。

此于古人之作中,颇难觅得例证。

《珠玉词》之《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六一词》之《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殆近之矣。

以其颇有人生哲理存乎其间也。

然而此在晏、欧诸公,殆不过偶尔自然之流露,而非有心用意之作也。

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所云:“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而静安先生之词,则思深意苦,故其所作多为有心用意之作。

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云:“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

”此序人言是静安先生自作而托名樊志厚者,即使不然,而其序言亦必深为静安先生所印可者也。

“山寺微茫”一起四字,便引人抬眼望向半天高处,显示一极崇高渺茫之境,复益之以“背夕曛”,乃更增加无限要渺幽微之感。

黄仲则《都门秋思》有句云“夕阳劝客登楼去”,于四野苍茫之中,而举目遥见高峰层楼之上独留此一片夕阳,发出无限之诱惑,令人兴攀跻之念,故日“劝客登楼去”,此一“劝”字固极妙也。

静安词之“夕曛”,较仲则所云“夕阳”者其时间当更为晏晚,而其光色亦当更为黯淡,然其为诱惑,则或更有过之。

常人贵远而贱近,每于其所愈不能知、愈不可得者,则其渴慕之心亦愈切。

故静安先生不日“对”夕曛,而日“背夕曛”,乃益更增人之遐思幽想也。

人于此尘杂烦乱之生活中,恍惚焉一瞥哲理之灵光,而此灵光又复渺远幽微如不可即,则其对人之诱惑为何如,静安先生盖尝深受西洋叔本华悲观哲学之影响,以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

一欲既终,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锄静安先生既觉人生之苦痛如斯,是其研究哲学,盖欲于其中觅一解脱之道者也。

然而静安先生在《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中又云:“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然则是此哲理之灵光虽惚若可以瞥见,而终不可以求得者也。

故日:“鸟飞不到半山昏。

”人力薄弱,竟可奈何,然而人对彼一境界之向往,彼一境界对人之吸引,仍在在足以动摇人心。

有磬声焉,其音孤寂,而揭响遏云,入乎耳,动乎心,虽欲不向往,而其吸引之力有不可拒者焉,故曰“上方孤磐定行云”也。

  于是而思试一攀跻之焉,因而下阕乃有“试上高峰窥皓月”之言。

曰“试上”,则未曾真筒到达也可知;

曰“窥”,则未曾真筒察见也可想。

然则此一“试上”之间,有多少努力,多少苦痛。

此又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所云:“有能除去此二者(按指苦痛与倦厌),吾人谓之日快乐。

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

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

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

”(按:此实叔本华之说)是其“试上高峰”原思求解脱、求快乐,而其“试上”之努力固已为一种痛苦矣。

且其痛苦尚不止此。

盖吾辈凡人,固无时刻不为此尘网所牢笼,深溺于生活之大欲中,而不克自拔,亦正如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所云:“于解脱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犹时时起而与之相抗。

”夫如是,固终不免于“偶开天眼觑红尘”也。

已知其“偶开”必由此不能自己、不克自主之一念耳。

陈鸿《长恨歌传》云:“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

”而人生竞不能制此一念之动,则前所云“试上高峰”者,乃弥增人之艰辛痛苦之感矣。

窃以为前一句之“窥”,有欲求见而未全得见之憾;

后一句之“觑”,有欲求无见而不能不见之悲。

而结之日“可怜身是眼中人”,彼“眼中人”者何,固此尘世大欲中扰扰攘攘、忧患劳苦之众生也。

夫彼众生虽忧患劳苦,而彼辈春梦方酣,固不暇自哀。

此譬若人死后之尸骸,其腐朽靡烂乃全不自知,而今乃有一尸骸焉,独具清醒未死之官能,自视其腐朽,自感其靡烂,则其悲哀痛苦,所以自哀而哀人者,其深切当如何耶,于是此“可怜身是眼中人”一句,乃真有令人不忍卒读者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著,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第906-8页

浣溪沙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七月西风动地吹,黄埃和叶满城飞。

征人一日换缁衣。

金马岂真堪避世,海鸥应是未忘机。

故人今有问归期。

吊鉴湖秋女士

作者: 柳亚子 朝代: 近代

恶耗惊传痛哭来,吴山越水两堪哀!

未歼朱果留遗恨,谁信红颜是党魁!

缺陷应弥流血史,精魂还傍断头台。

他年记取黄龙饮,要向轩亭酹一杯。

吊刘烈士炳生

作者: 柳亚子 朝代: 近代

滚滚胡尘黯四方,忍看鳞介易冠裳!

最难义侠求沧海,如此河山对夕阳!

流血千秋侪武穆,复仇九世重齐襄。

锄非两字分明记,耿耿精灵倘未亡。

东居 四

作者: 苏曼殊 朝代: 近代

翡翠流苏白玉钩,夜凉如水待牵牛。

知否去年人去后,枕函红泪至今流。

吴门 十一

作者: 苏曼殊 朝代: 近代

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吴门 九

作者: 苏曼殊 朝代: 近代

平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外柳波桥。

鹧鸪天 庚申除夕和吴伯宛舍人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绛蜡红梅竞作花,客中惊又度年华。

离离长柄垂天斗,隐隐轻雷隔巷车。

斟醁醑,和尖叉。

新词飞寄舍人家。

可将平日丝纶手,系取今宵赴壑蛇。

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

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

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阮郎归·美人消息隔重关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

沉沉空翠厌征鞍,马前山复山。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

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12345 共3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