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月到东南秋正半。

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

谁起水精帘下看。

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

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

苑柳宫槐浑一片。

长门西去昭阳殿。

月到东南秋正半。

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

谁起水精帘下看。

风前隐隐闻箫管。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凉露湿衣风拂面。

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

苑柳宫槐浑一片。

长门西去昭阳殿。

苑柳宫槐:喻承雨露之恩者。

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因以指得宠者承恩之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上阕“山寺微茫背夕曛”,如认为确有此山、确有此寺,而欲指某山、某寺以实之,则误矣。

此词前片三句,但标举一崇高幽美而渺茫之境界耳。

近代西洋文艺有所谓象征主义者,静安先生之作殆近之焉。

我国旧诗旧词中,拟喻之作虽多,而象征之作则极少。

所谓拟喻者,大别之约有三类:其一日以物拟人,如吴文英《浣溪沙》词“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以物拟人者也:其二日以物拟物,如东坡《永遇乐》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端己《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以物拟物者也;

其三日以人托物,屈子《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以人托物者也。

要之,此三种皆于虚拟之中仍不免写实之意也。

至若其以假造之景象,表抽象之观念,以显示人生、宗教,或道德、哲学,某种深邃之义理者,则近于西洋之象征主义矣。

此于古人之作中,颇难觅得例证。

《珠玉词》之《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六一词》之《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殆近之矣。

以其颇有人生哲理存乎其间也。

然而此在晏、欧诸公,殆不过偶尔自然之流露,而非有心用意之作也。

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所云:“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而静安先生之词,则思深意苦,故其所作多为有心用意之作。

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云:“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

”此序人言是静安先生自作而托名樊志厚者,即使不然,而其序言亦必深为静安先生所印可者也。

“山寺微茫”一起四字,便引人抬眼望向半天高处,显示一极崇高渺茫之境,复益之以“背夕曛”,乃更增加无限要渺幽微之感。

黄仲则《都门秋思》有句云“夕阳劝客登楼去”,于四野苍茫之中,而举目遥见高峰层楼之上独留此一片夕阳,发出无限之诱惑,令人兴攀跻之念,故日“劝客登楼去”,此一“劝”字固极妙也。

静安词之“夕曛”,较仲则所云“夕阳”者其时间当更为晏晚,而其光色亦当更为黯淡,然其为诱惑,则或更有过之。

常人贵远而贱近,每于其所愈不能知、愈不可得者,则其渴慕之心亦愈切。

故静安先生不日“对”夕曛,而日“背夕曛”,乃益更增人之遐思幽想也。

人于此尘杂烦乱之生活中,恍惚焉一瞥哲理之灵光,而此灵光又复渺远幽微如不可即,则其对人之诱惑为何如,静安先生盖尝深受西洋叔本华悲观哲学之影响,以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

一欲既终,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锄静安先生既觉人生之苦痛如斯,是其研究哲学,盖欲于其中觅一解脱之道者也。

然而静安先生在《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中又云:“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然则是此哲理之灵光虽惚若可以瞥见,而终不可以求得者也。

故日:“鸟飞不到半山昏。

”人力薄弱,竟可奈何,然而人对彼一境界之向往,彼一境界对人之吸引,仍在在足以动摇人心。

有磬声焉,其音孤寂,而揭响遏云,入乎耳,动乎心,虽欲不向往,而其吸引之力有不可拒者焉,故曰“上方孤磐定行云”也。

  于是而思试一攀跻之焉,因而下阕乃有“试上高峰窥皓月”之言。

曰“试上”,则未曾真筒到达也可知;

曰“窥”,则未曾真筒察见也可想。

然则此一“试上”之间,有多少努力,多少苦痛。

此又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所云:“有能除去此二者(按指苦痛与倦厌),吾人谓之日快乐。

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

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

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

”(按:此实叔本华之说)是其“试上高峰”原思求解脱、求快乐,而其“试上”之努力固已为一种痛苦矣。

且其痛苦尚不止此。

盖吾辈凡人,固无时刻不为此尘网所牢笼,深溺于生活之大欲中,而不克自拔,亦正如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所云:“于解脱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犹时时起而与之相抗。

”夫如是,固终不免于“偶开天眼觑红尘”也。

已知其“偶开”必由此不能自己、不克自主之一念耳。

陈鸿《长恨歌传》云:“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

”而人生竞不能制此一念之动,则前所云“试上高峰”者,乃弥增人之艰辛痛苦之感矣。

窃以为前一句之“窥”,有欲求见而未全得见之憾;

后一句之“觑”,有欲求无见而不能不见之悲。

而结之日“可怜身是眼中人”,彼“眼中人”者何,固此尘世大欲中扰扰攘攘、忧患劳苦之众生也。

夫彼众生虽忧患劳苦,而彼辈春梦方酣,固不暇自哀。

此譬若人死后之尸骸,其腐朽靡烂乃全不自知,而今乃有一尸骸焉,独具清醒未死之官能,自视其腐朽,自感其靡烂,则其悲哀痛苦,所以自哀而哀人者,其深切当如何耶,于是此“可怜身是眼中人”一句,乃真有令人不忍卒读者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著,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第906-8页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闲愁无分况清欢。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鹈(tí)鴂(jué)怨春残。

掩卷:合上书本。

百端:百种情绪。

更:经过,阅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更事,阅历世事。

冥顽:顽固、固执。

鹈鴂:即子规,杜鹃。

《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闲愁无分况清欢。

坐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犹正也;

适也。

”“坐觉,犹云正觉也。

坐:因为。

消:消磨。

缘:借助、凭借。

丹铅:丹砂和铅粉。

古人校勘文字所用。

韩愈《秋怀》诗:“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编 .《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44页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鹈(tí)鴂(jué)怨春残。

阖上了书本,想到平生,不禁百感交集。

我已经饱历忧患,现在反而变得冥顽不灵了。

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才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怨。

掩卷:合上书本。

百端:百种情绪。

更:经过,阅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更事,阅历世事。

冥顽:顽固、固执。

鹈鴂:即子规,杜鹃。

《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闲愁无分况清欢。

我渐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消磨漫长的日子,只好随意校勘书籍。

连闲愁都无福消受,哪能谈得上清欢?

坐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犹正也;

适也。

”“坐觉,犹云正觉也。

坐:因为。

消:消磨。

缘:借助、凭借。

丹铅:丹砂和铅粉。

古人校勘文字所用。

韩愈《秋怀》诗:“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编 .《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44页

浣溪沙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七月西风动地吹,黄埃和叶满城飞。

征人一日换缁衣。

金马岂真堪避世,海鸥应是未忘机。

故人今有问归期。

点绛唇·屏却相思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

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

在梦中仍然寻寻觅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看到楼台,(苦苦寻觅的身影)和梦的出现一起出现,也和梦的破灭一起破灭。

西窗上一片洁白,那是斑驳而清冷的月影,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279页 2、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69页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屏(bǐng)却:排除,放弃。

不成:难成,宋人方言。

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明灭:出现、破灭。

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279页 2、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69页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

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

在梦中仍然寻寻觅觅。

屏(bǐng)却:排除,放弃。

不成:难成,宋人方言。

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看到楼台,(苦苦寻觅的身影)和梦的出现一起出现,也和梦的破灭一起破灭。

西窗上一片洁白,那是斑驳而清冷的月影,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明灭:出现、破灭。

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279页 2、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69页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行遍天涯,看尽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

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l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辞镜花辞树。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行遍天涯,看尽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l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

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辞镜花辞树。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

三句甚好。

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

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

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

“无一语”,益觉悲凉。

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

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

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

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 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

两“辞”字重用亦佳。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 人间词话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1-30:卷上第121-122页 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那百尺高的红楼,正临着宽阔的大路。不管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窈窕的佳人啊,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霎时间车子驶过,卷起飞尘,扑向树梢。唉,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时候,西风吹来了冷雨。到了明朝,当更为路上积满潦水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03:第429页 2、 王国维著 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1995-12第1版:第141页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那百尺高的红楼,正临着宽阔的大路。不管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窈窕的佳人啊,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轻雷,喻车声。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不间:不间断的。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霎时间车子驶过,卷起飞尘,扑向树梢。唉,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时候,西风吹来了冷雨。到了明朝,当更为路上积满潦水而忧伤。一霎:一阵。树杪:树梢。陌上:指游子。楼头:指思妇。薄晚:临近傍晚。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03:第429页 2、 王国维著 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1995-12第1版:第141页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但下半阕中“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的口吻却提醒我们:作者在上半阕之所以这样写,是有隐喻含义的。首先,“楼外轻雷”似可代表世俗的尘嚣,而“百尺高楼”则象征一种精神境界和智慧高度,二者本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可以互不相干,但那“闲中数尽行人小”的行为却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种居高临下又与红尘难舍难分的意境,在《人间词》中不止一次出现过,如“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好事近》);如“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点绛唇》);最具象征意义的则无过于《浣溪沙》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了。其次,那思妇似乎也象征着一种关怀着人间的精神与理念。盖因旧时养家糊口、争名逐利都是男子之事,所以往往是男子在红尘中陷溺较深。相比之下,女子对名利之事看得比较淡一些,所以古代有许多故事和神话,常常塑造一些女神的形象去安抚和慰藉那些在红尘中失意的男子。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因此,那“百尺朱楼临大道”的“临”,不免令我们联想起屈原《离骚》“忽临睨夫旧乡”的“临”。“百尺朱楼”中的那个女子,她居处之地的高远和“人窈窕”的娴静美好,本来都是超凡脱俗的,但“不间昏和晓”的“楼外轻雷”却使她不能与红尘隔绝;“独倚”的孤独寂寞也暗示了她有无法与红尘痛绝的爱情;“闲中数尽行人小”的行为则流露出她所有的希望与理想都寄托在红尘之中。不仅如此,“闲中数尽行人小”的口吻也含有从高处俯视红尘中人的一种旁观者的观察和反思。   “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陆机说“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为顾彦先赠妇》),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都向尘中老”的“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01日 24 版)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说的是凌晨时分。

凌晨击鼓是唐代京城的作息制度。

后代写旧体诗词都喜欢以古说今,王国维当然也不能免俗。

“兰釭灺”是说油灯已经点干了而自动熄灭。

耳中听到城中的晨鼓,睁眼看到油灯熄灭,这代表了夜已结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睡也还醒,醉也还醒”这两句的口吻中,有一种不甘心和不情愿的情绪在。

是睡还是醉,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逃避,不敢面对现实。

“忽听孤鸿三两声”这句是对前面的一种含蓄的回答。

“孤鸿”就是“孤雁”,而且“孤鸿”意味着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伴侣和得不到理解。

  “风前絮”,是说柳絮。

暮春时节柳絮飞时纷纷扬扬,把天地搅得一乍朦胧。

接着“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是说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风关的柳絮一样,最后结局只化作满江浮萍流水而去柳絮在诗词中常代表着一种缠绵、迷惘的情意,落入水中化为浮萍是这美好情意的一种令人感伤的结束。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几句,似乎已经把人生看透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6.

点绛唇·厚地高天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上片首句谓字宙广大悠久、无穷无尽。

作看如此下笔,表明“我”要以审视千古的哲人眼光来述说人生。

次句谓侧身人世,苦痛便与生俱生,等于走错了路。

中国古人习惯,以“右”为正、为尊,以“左”为错、为卑。

用《红楼梦评论》中的话说,“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乃是“一时之误谬”。

这就为“人”侧身人世定下了悲观基调。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人,侧身人世便是苦痛,要怎么才能活下去。

“我”说:“我”所占有的空间,仅如容身的小船,因而只好允许自己忍苦求生,逆来顺受。

由小“我”而推论大我:芸芸众生,挤挤嚷嚷,周折回旋,只是为了存活,那很可哀。

  下片接着写道“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人类重复地繁衍后代,“我”得到了短促的生命。

言外之意,“我”在苦痛折磨中,也日渐走向死亡。

由此观察人世,人生如逝水,流向东海不复,岂不可哀。

怎么打发这可哀的人生呢,作者以形象答复读者:“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乾坤大”一句与上片起句“厚地高天”相照应,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广大、悠久来与“我”并提,显得“我”之卑微与速朽。

“乾坤大”为叶韵句,但应与下两句连读,不应句断。

“乾坤大”充满叹息意味,叹“我”乃“须臾”之物,又领起下两句。

  这首词,上片下片的前两句,皆以诗化的思辨语言陈述,后两句或三句,则描绘形象,有直观性。

这样写,好处在于仅用四十一个字,便可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如此人生;

缺点在于形象化不足,直观性不强。

参考资料: 1、 祖保泉.王国维词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2

12345 共1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