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文注
月到东南秋正半。
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
谁起水精帘下看。
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
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
苑柳宫槐浑一片。
长门西去昭阳殿。
月到东南秋正半。
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
谁起水精帘下看。
风前隐隐闻箫管。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凉露湿衣风拂面。
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
苑柳宫槐浑一片。
长门西去昭阳殿。
苑柳宫槐:喻承雨露之恩者。
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因以指得宠者承恩之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文赏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上阕“山寺微茫背夕曛”,如认为确有此山、确有此寺,而欲指某山、某寺以实之,则误矣。
此词前片三句,但标举一崇高幽美而渺茫之境界耳。
近代西洋文艺有所谓象征主义者,静安先生之作殆近之焉。
我国旧诗旧词中,拟喻之作虽多,而象征之作则极少。
所谓拟喻者,大别之约有三类:其一日以物拟人,如吴文英《浣溪沙》词“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以物拟人者也:其二日以物拟物,如东坡《永遇乐》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端己《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以物拟物者也;
其三日以人托物,屈子《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以人托物者也。
要之,此三种皆于虚拟之中仍不免写实之意也。
至若其以假造之景象,表抽象之观念,以显示人生、宗教,或道德、哲学,某种深邃之义理者,则近于西洋之象征主义矣。
此于古人之作中,颇难觅得例证。
《珠玉词》之《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六一词》之《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殆近之矣。
以其颇有人生哲理存乎其间也。
然而此在晏、欧诸公,殆不过偶尔自然之流露,而非有心用意之作也。
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所云:“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而静安先生之词,则思深意苦,故其所作多为有心用意之作。
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云:“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
”此序人言是静安先生自作而托名樊志厚者,即使不然,而其序言亦必深为静安先生所印可者也。
“山寺微茫”一起四字,便引人抬眼望向半天高处,显示一极崇高渺茫之境,复益之以“背夕曛”,乃更增加无限要渺幽微之感。
黄仲则《都门秋思》有句云“夕阳劝客登楼去”,于四野苍茫之中,而举目遥见高峰层楼之上独留此一片夕阳,发出无限之诱惑,令人兴攀跻之念,故日“劝客登楼去”,此一“劝”字固极妙也。
静安词之“夕曛”,较仲则所云“夕阳”者其时间当更为晏晚,而其光色亦当更为黯淡,然其为诱惑,则或更有过之。
常人贵远而贱近,每于其所愈不能知、愈不可得者,则其渴慕之心亦愈切。
故静安先生不日“对”夕曛,而日“背夕曛”,乃益更增人之遐思幽想也。
人于此尘杂烦乱之生活中,恍惚焉一瞥哲理之灵光,而此灵光又复渺远幽微如不可即,则其对人之诱惑为何如,静安先生盖尝深受西洋叔本华悲观哲学之影响,以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
一欲既终,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锄静安先生既觉人生之苦痛如斯,是其研究哲学,盖欲于其中觅一解脱之道者也。
然而静安先生在《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中又云:“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然则是此哲理之灵光虽惚若可以瞥见,而终不可以求得者也。
故日:“鸟飞不到半山昏。
”人力薄弱,竟可奈何,然而人对彼一境界之向往,彼一境界对人之吸引,仍在在足以动摇人心。
有磬声焉,其音孤寂,而揭响遏云,入乎耳,动乎心,虽欲不向往,而其吸引之力有不可拒者焉,故曰“上方孤磐定行云”也。
于是而思试一攀跻之焉,因而下阕乃有“试上高峰窥皓月”之言。
曰“试上”,则未曾真筒到达也可知;
曰“窥”,则未曾真筒察见也可想。
然则此一“试上”之间,有多少努力,多少苦痛。
此又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所云:“有能除去此二者(按指苦痛与倦厌),吾人谓之日快乐。
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
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
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
”(按:此实叔本华之说)是其“试上高峰”原思求解脱、求快乐,而其“试上”之努力固已为一种痛苦矣。
且其痛苦尚不止此。
盖吾辈凡人,固无时刻不为此尘网所牢笼,深溺于生活之大欲中,而不克自拔,亦正如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所云:“于解脱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犹时时起而与之相抗。
”夫如是,固终不免于“偶开天眼觑红尘”也。
已知其“偶开”必由此不能自己、不克自主之一念耳。
陈鸿《长恨歌传》云:“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
”而人生竞不能制此一念之动,则前所云“试上高峰”者,乃弥增人之艰辛痛苦之感矣。
窃以为前一句之“窥”,有欲求见而未全得见之憾;
后一句之“觑”,有欲求无见而不能不见之悲。
而结之日“可怜身是眼中人”,彼“眼中人”者何,固此尘世大欲中扰扰攘攘、忧患劳苦之众生也。
夫彼众生虽忧患劳苦,而彼辈春梦方酣,固不暇自哀。
此譬若人死后之尸骸,其腐朽靡烂乃全不自知,而今乃有一尸骸焉,独具清醒未死之官能,自视其腐朽,自感其靡烂,则其悲哀痛苦,所以自哀而哀人者,其深切当如何耶,于是此“可怜身是眼中人”一句,乃真有令人不忍卒读者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著,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第906-8页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文注译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闲愁无分况清欢。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鹈(tí)鴂(jué)怨春残。
掩卷:合上书本。
百端:百种情绪。
更:经过,阅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更事,阅历世事。
冥顽:顽固、固执。
鹈鴂:即子规,杜鹃。
《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闲愁无分况清欢。
坐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犹正也;
适也。
”“坐觉,犹云正觉也。
坐:因为。
消:消磨。
缘:借助、凭借。
丹铅:丹砂和铅粉。
古人校勘文字所用。
韩愈《秋怀》诗:“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编 .《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44页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鹈(tí)鴂(jué)怨春残。
阖上了书本,想到平生,不禁百感交集。
我已经饱历忧患,现在反而变得冥顽不灵了。
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才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怨。
掩卷:合上书本。
百端:百种情绪。
更:经过,阅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更事,阅历世事。
冥顽:顽固、固执。
鹈鴂:即子规,杜鹃。
《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闲愁无分况清欢。
我渐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消磨漫长的日子,只好随意校勘书籍。
连闲愁都无福消受,哪能谈得上清欢?
坐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犹正也;
适也。
”“坐觉,犹云正觉也。
坐:因为。
消:消磨。
缘:借助、凭借。
丹铅:丹砂和铅粉。
古人校勘文字所用。
韩愈《秋怀》诗:“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编 .《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44页
浣溪沙 文
点绛唇·屏却相思 文翻注译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
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
在梦中仍然寻寻觅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看到楼台,(苦苦寻觅的身影)和梦的出现一起出现,也和梦的破灭一起破灭。
西窗上一片洁白,那是斑驳而清冷的月影,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279页 2、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69页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屏(bǐng)却:排除,放弃。
不成:难成,宋人方言。
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明灭:出现、破灭。
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279页 2、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69页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
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
在梦中仍然寻寻觅觅。
屏(bǐng)却:排除,放弃。
不成:难成,宋人方言。
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看到楼台,(苦苦寻觅的身影)和梦的出现一起出现,也和梦的破灭一起破灭。
西窗上一片洁白,那是斑驳而清冷的月影,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明灭:出现、破灭。
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279页 2、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第169页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文翻注译赏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行遍天涯,看尽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
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l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辞镜花辞树。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行遍天涯,看尽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l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
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辞镜花辞树。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
三句甚好。
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
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
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
“无一语”,益觉悲凉。
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
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
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
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 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
两“辞”字重用亦佳。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 人间词话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1-30:卷上第121-122页 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文翻译赏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文翻注译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文赏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说的是凌晨时分。
凌晨击鼓是唐代京城的作息制度。
后代写旧体诗词都喜欢以古说今,王国维当然也不能免俗。
“兰釭灺”是说油灯已经点干了而自动熄灭。
耳中听到城中的晨鼓,睁眼看到油灯熄灭,这代表了夜已结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睡也还醒,醉也还醒”这两句的口吻中,有一种不甘心和不情愿的情绪在。
是睡还是醉,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逃避,不敢面对现实。
“忽听孤鸿三两声”这句是对前面的一种含蓄的回答。
“孤鸿”就是“孤雁”,而且“孤鸿”意味着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伴侣和得不到理解。
“风前絮”,是说柳絮。
暮春时节柳絮飞时纷纷扬扬,把天地搅得一乍朦胧。
接着“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是说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风关的柳絮一样,最后结局只化作满江浮萍流水而去柳絮在诗词中常代表着一种缠绵、迷惘的情意,落入水中化为浮萍是这美好情意的一种令人感伤的结束。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几句,似乎已经把人生看透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6.
点绛唇·厚地高天 文赏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上片首句谓字宙广大悠久、无穷无尽。
作看如此下笔,表明“我”要以审视千古的哲人眼光来述说人生。
次句谓侧身人世,苦痛便与生俱生,等于走错了路。
中国古人习惯,以“右”为正、为尊,以“左”为错、为卑。
用《红楼梦评论》中的话说,“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乃是“一时之误谬”。
这就为“人”侧身人世定下了悲观基调。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人,侧身人世便是苦痛,要怎么才能活下去。
“我”说:“我”所占有的空间,仅如容身的小船,因而只好允许自己忍苦求生,逆来顺受。
由小“我”而推论大我:芸芸众生,挤挤嚷嚷,周折回旋,只是为了存活,那很可哀。
下片接着写道“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人类重复地繁衍后代,“我”得到了短促的生命。
言外之意,“我”在苦痛折磨中,也日渐走向死亡。
由此观察人世,人生如逝水,流向东海不复,岂不可哀。
怎么打发这可哀的人生呢,作者以形象答复读者:“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乾坤大”一句与上片起句“厚地高天”相照应,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广大、悠久来与“我”并提,显得“我”之卑微与速朽。
“乾坤大”为叶韵句,但应与下两句连读,不应句断。
“乾坤大”充满叹息意味,叹“我”乃“须臾”之物,又领起下两句。
这首词,上片下片的前两句,皆以诗化的思辨语言陈述,后两句或三句,则描绘形象,有直观性。
这样写,好处在于仅用四十一个字,便可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如此人生;
缺点在于形象化不足,直观性不强。
参考资料: 1、 祖保泉.王国维词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