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七则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更多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

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

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

否则就是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

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大作家的作品,表述情绪会让人感觉内心清新爽朗,写景也一定会让人开拓视听。

他们的话语脱口而出,没有刻意的揉捏装扮。

这是因为他们能看到事物怎正的状态,能了解到事物的深处。

诗词都是这样。

用这个方法来衡量古今的作者,不会有大的错误。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

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

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

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

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

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

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

宝帘闲挂小银钩 :出自秦观的《浣溪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李后主:即李煜。

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

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罔(wǎng):没有。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美成:即周邦彦。

白石以降:自从姜夔以后。

白石,即姜夔,号白石道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

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

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

否则就是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

宝帘闲挂小银钩 :出自秦观的《浣溪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

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

  李后主:即李煜。

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

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罔(wǎng):没有。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大作家的作品,表述情绪会让人感觉内心清新爽朗,写景也一定会让人开拓视听。

他们的话语脱口而出,没有刻意的揉捏装扮。

这是因为他们能看到事物怎正的状态,能了解到事物的深处。

诗词都是这样。

用这个方法来衡量古今的作者,不会有大的错误。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

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

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

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

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

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

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

  美成:即周邦彦。

白石以降:自从姜夔以后。

白石,即姜夔,号白石道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第一则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

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

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

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

“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

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

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

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

否则就是无境界。

第七则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

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

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

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

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

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9:第178页 2、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

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

朱樱:深红色的樱桃。

古代视为珍果。

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

”莺雏:幼莺。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

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

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

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画梁:雕花绘画的梁柱。

双燕乳,双燕在哺育幼燕。

迟暮:比喻衰老。

渠不与:谓心中人不能与共晨夕。

渠:俗称他人曰渠。

思量:相思。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9:第178页 2、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这首《蝶恋花》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抒写伤春怨别之情,寄寓对于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并不很浓烈,而细加吟绎,仍可见它与传统的伤春怨别词有所不同。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伤春情绪。

  “窗外绿阴添几许”起拍设问。

一开始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

因为绿阴增添,意味着春色衰减;

经此一问不能不跟着察看窗外景象的变化。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接着回答设问。

如此一问一答,即勾画出一幅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象图。

原来词人关心的不是绿阴添加了多少而是还有几许春意。

这时剩下的只有樱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归去。

词人无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现。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而结拍又在这图中添上一笔,谓春天已是如此凋残,黄莺儿还要将此唯一为春天留下标志的樱桃衔走,表现出其对于春天的怜惜情状。

以上所写,虽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与社会人生无关,而自然物象的变化,却处处牵动人心。

  下片由伤春转入怨别,专讲社会人生。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点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词人在室内所见,窗外已无春意。

词人将目光移及画梁双燕,希望能获取一些安慰,却见画梁间小燕子,呢喃细语,像是为人们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

而小燕子之成双成对,相亲相爱,同样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别情绪。

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这一句反衬出词人的孤寂和凄凉。

因为此时的主人公正是独自一人“坐看画梁双燕”。

这是由眼前物景所触动的无端烦恼。

此时此刻,主人公多么希望能够像画梁双燕那样,与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这是词人的感叹。

由此将词人带回现实中来,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

这里,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为对方所理解。

在现实面前,经过再三“思量”,终于有所觉悟,认识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这就是全词所写惜春怨别情状所要说明的道理。

所谓“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生变化的一种“忧患意识”。

当然,词作所写伤春怨别情绪,都是“思量”的具体内容。

  如果从字面上看,这首词所写伤春怨别情绪,似乎人皆有之,不见得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人生观及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可发现这首词所写的情绪,内容很不一般。

王国维对于人生怀有“极深之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缚于生活之欲,只是痛苦而已。

所谓伤春怨别情绪,实际上也是生活之欲的体现。

他主张文字及美术,应当遗弃一切“关系”与“限制”才能得到解脱。

因此,这首词对于“思量”的看法。

当与这种在生活之欲中求解脱的思想有关。

这就是说他已经认识到,对于自然物象变化的伤感情绪,对于悲欢离合的怨恨情绪,一切“思量”都将带来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又是很难解脱的。

他把这一人生体验,即人生哲理,写到词中来,指出“人间总被思量误”,这却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05:1531-1532页 2、 徐德林 ,李红梅.《历代词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7-31:第401页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浓绿的苔藓封锁着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因为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从来知道,毁谤太多能使人骨也销蚀,何况是我洁白的肌体上那一点鲜红的守宫砂呢!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我只要使自己清清白白地活着,怎会悔恨生就这美好的容颜?从此以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复做了,还是自个儿簪花打扮,对着镜子好好地欣赏自己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浓绿的苔藓封锁着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因为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从来知道,毁谤太多能使人骨也销蚀,何况是我洁白的肌体上那一点鲜红的守宫砂呢!蛾眉,女子的眉细长弯曲,如蛾的触须。因以代指美人。《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臂砂,守宫砂点于臂上,亦称臂砂。古人以为贞洁自持的象征。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我只要使自己清清白白地活着,怎会悔恨生就这美好的容颜?从此以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复做了,还是自个儿簪花打扮,对着镜子好好地欣赏自己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静安先生这阙词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人间词·甲稿·序》 ,表现了词人最真切的内心世界。起句化用《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了词人身处诽谤之泥潭,处处受人诋毁。“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可谓静安先生创造语,甚是新奇,这是傲然的自在之美,不可凑泊。古来狷介之士与绝世之女在人格精神上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向世人宣示一种不可玷污的独立人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存在。狷介执着的静安先生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   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说,静安先生所拥有的正是一种“超人精神”,不为世人所理解才是自然,让那些诋毁、诽谤来得更猛烈些吧,先生依然如故,做一个“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红楼遥隔廉纤雨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红楼遥隔廉纤雨。

沉沉暝色笼高树。

树影到侬窗。

君家灯火光。

风枝和影弄。

似妾西窗梦。

梦醒即天涯。

打窗闻落花。

颐和园词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汉家七叶钟阳九,澒洞风埃昏九有。南国潢池正弄兵,北沽门户仍飞牡。仓皇万乘向金微,一去宫车不复归。提挈嗣皇绥旧服,万几从此出宫闱。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亲王辅政最称贤,诸将专征捷奏先。迅归欃抢回日月,八方重睹中兴年。联翩方召升朝右,北门独对西平手。因治楼船凿汉池,别营台沼追文囿。西直门西柳色青,玉泉山下水流清。新锡山名呼万寿,旧疏河水号昆明。昆明万寿佳山水,......更多

鹧鸪天·列炬归来酒未醒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

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排列着火把宴饮归来,酒还没有醒,夜晚的街道十分安静,马蹄声也显得很轻快。

只见月色洁白,远处的渔火发出点点青光。

从醉里,忆平生。

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乘醉回想平生往事,满怀抱负,志向远大,更何况像今夜这样的万丈豪情,我要摘下满天的星星装在袖子里。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46-50 2、 王国维著;

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88页

玉楼春·西园花落深堪扫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西园的花落了厚厚的一地,花的花期是如此之短,转眼即逝。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盛开的时候寂寞孤独,却无人发现;

偏偏在它凋零之后又引起人的感慨悲哀。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昨天去了西山一趟,山上的花还开着。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一边是山峰还在承受风雨的余威,另一边是浓云散开天空已露出了夕阳。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人间词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2).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22(8).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

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由景引出其中的哲理,让人深思。

  前两句“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是写景伤春。

由春花凋零已尽,过眼韶华强调花期本就不长。

但今日的西园之花是“开时寂寂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盛开之时寂寞孤独,无人发现;

偏偏在凋零之后又引起后来者的感慨悲哀。

说明上天给人才能,又让他绝世而无知音。

“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就是这种“怨”的一个变相的反映。

  接下来,王思维笔锋一转,展现了人超脱的一面。

所谓“无待”的境界。

花的美好和人的才能并不因无人欣赏就不存在,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只不过作者借“山中”的“花事”表现出来。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山中花比园中花有更强的生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你换了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来观察人生的时候,你对人生顿时就有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感悟:“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这两句所写景物很美丽,而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超越自我的生生境界更美丽。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22(8)

西河·垂杨里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兰舟:舟的美称。千帆过尽:取自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伊人:那个人。渠:他。我侬:我。一般:同样。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吹断:谓风吹梦断。待到:将到。啼鴂(jué):即“鹈鴂”,杜鹃鸟之别称。 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锦书:一般指妻子给丈夫的书信,但此处指丈夫给妻子的书信。宛在:宛然犹在。紫塞:北方边塞。算:推测,料想。早合:早就该。合,应该。一纸无聊相思字:指那男子的书信。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1 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16页

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已落芙蓉并叶凋。

半枯萧艾过墙高。

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

人间争度渐长宵。

已落芙蓉并叶凋。

半枯萧艾过墙高。

日斜孤馆易魂消。

芙蓉:荷花的别名。

萧艾:艾蒿,臭草。

孤馆:孤寂的客舍。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

人间争度渐长宵。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阳,阳光。

昭昭指明亮。

争度:怎么渡过。

渐长宵: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24-527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1(8).

12345 共1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