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 文翻注译赏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正:一作“忽”。
斗争,争斗;
搏斗。
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jīng)。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浊复清。
榼: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shǔ)地无人耕。
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
苦,一作“莫”。
黍,黍子。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句就是歌词。
“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曰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正:一作“忽”。
斗争,争斗;
搏斗。
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jīng)。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浊复清。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榼: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shǔ)地无人耕。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
苦,一作“莫”。
黍,黍子。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句就是歌词。
“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曰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
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3-465
曲江二首 文翻注译赏
春日忆李白 文翻注译赏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
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
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35-436 .
孤雁 / 后飞雁 文翻注译赏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
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孤雁不饮啄(zhuó),飞鸣声念群。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望尽:望尽天际。
野鸦无意绪,鸣噪(zào)自纷纷。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
一作“亦”。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孤雁不饮啄(zhuó),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
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望尽:望尽天际。
野鸦无意绪,鸣噪(zào)自纷纷。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
一作“亦”。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
写得孤雁有品骨。
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
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
“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
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
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
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
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
“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
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
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
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
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杜甫.金圣叹选批杜诗——四才子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158 2、 张忠纲.杜甫诗选 插图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247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
佳人 文翻注译赏
绝句 文翻注译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
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兴八首 文翻注译赏
新婚别 文翻注译赏
无家别 文翻注译赏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xī)。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xié)。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xī)。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xié)。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
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
“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
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
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
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
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
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
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
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
上句自幸,下句自伤。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
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
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
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
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
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
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
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
“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
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
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
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贫交行 文翻注译赏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覆:颠倒。
君不见管鲍(bào)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弃:抛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覆:颠倒。
君不见管鲍(bào)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弃:抛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
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
“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
”(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
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
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
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
《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
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
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
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
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
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
“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
这话略带夸张意味。
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
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
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