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别鹤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海鹤一为别,高程方杳然。

影摇江海路,思结潇湘天。

皎然仰白日,真姿栖紫烟。

含情九霄际,顾侣五云前。

遐心属清都,凄响激朱弦。

超摇间云雨,迢递各山川。

东南信多水,会合当有年。

雄飞戾冥寞,此意何由传。

和卢谏议朝回书情即事寄两省阁老,兼呈二起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宠位资寂用,回头怜二疏。

超遥比鹤性,皎洁同僧居。

华组澹无累,单床欢有余。

题诗天风洒,属思红霞舒。

蔼蔼延閤东,晨光映林初。

炉香深内殿,山色明前除。

对客默焚稿,何人知谏书。

全仁气逾劲,大辨言甚徐。

逸步寄青琐,闲吟亲绮疏。

清辉被鸾渚,瑞蔼含龙渠。

谢监营野墅,陶公爱吾庐。

悠然远者怀,圣代飘长裾。

端弼缉元化,至音生太虚。

一戎殄欃枪,重译充储胥。

借地种寒竹,看云忆春蔬。

灵机栖杳冥,谈笑登轩车。

晚迹识麒麟,秋英......更多

赠从弟茂卿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吾从骥足杨茂卿,性灵且奇才甚清。

海内方微风雅道,邺中更有文章盟。

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流水东西岐路分,幽州迢递旧来闻。

若为向北驱疲马,山似寒空塞似云。

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天垂台耀扫欃枪,寿献香山祝圣明。

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

从此登封资庙略,两河连海一时清。

临轩启扇似云收,率土朝天剧水流。

瑞色含春当正殿,香烟捧日在高楼。

三朝气蚤迎恩泽,万岁声长绕冕旒。

请问汉家功第一,麒麟阁上识酂侯。

送定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广宣上人兄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凤城初日照红楼,禁寺公卿识惠休。

诗引棣华沾一雨,经分贝叶向双流。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

僧院听琴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和吕舍人喜张员外自北番回至境上,先寄二十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割爱天文动,敦和国步安。

仙姿归旧好,戎意结新欢。

并命瞻鹓鹭,同心揖蕙兰。

玉箫临祖帐,金榜引征鞍。

广陌双旌去,平沙万里看。

海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突兀阴山迥,苍茫朔野宽。

毳庐同甲帐,韦橐比雕盘。

义著亲胡俗,仪全识汉官。

地邻冰鼠净,天映烛龙寒。

节异苏卿执,弦殊蔡女弹。

碛分黄渺渺,塞极黑漫漫。

欢味膻腥列,徵声佅僸攒。

归期先雁候,登路剧鹏抟。

上客离心远,西宫草诏殚。

丽词传锦绮,珍价掩琅玕。

百两开戎垒,千蹄......更多

折杨柳 / 和练秀才杨柳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82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3 .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尘:一作“烟”。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向:一作“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82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3 .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尘:一作“烟”。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向:一作“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82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03 .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

《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

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

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

”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

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

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

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

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

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

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

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

”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

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37-738 .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倚槛恣流目,高城临大川。

九回纡白浪,一半在青天。

气肃晴空外,光翻晓日边。

开襟值佳景,怀抱更悠然。

和武相公春晓闻莺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语恨飞迟天欲明,殷勤似诉有馀情。

仁风已及芳菲节,犹向花溪鸣几声。

1112131415 共15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