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紫云观赠道士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碧落澄秋景,玄门启曙关。

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

羽盖徒欣仰,云车未可攀。

只应倾玉醴,时许寄颓颜。

咏鹅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 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拨:划动。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 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拨:划动。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 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第10页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昔时:往日;

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第10页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昔时:往日;

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第10页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

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

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

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

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咏镜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 桑田一变已难寻。

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凤楼迢递绝尘埃, 莺时物色正裴回。

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

尽言真侣出遨游, 传道风光无限极。

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

别有众中称黜帝, 天上人间少流例。

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更多

畴昔篇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玉馔盛繁华,自言轻侮季伦家。

五霸争驰千里马, 三条竞骛七香车。

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

池中旧水如悬镜,屋里新妆不让花。

意气风云倏如昨, 岁月春秋屡回薄。

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见梅花落。

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

莫教憔悴损容仪, 会得高秋云雾廓。

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更多

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久客临海有怀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游人自卫返,背客隔淮来。

倾盖金兰合,忘筌玉叶开。

繁花明日柳,疏蕊落风梅。

将期重交态,时慰不然灰。

1112131415 共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