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朱庆馀 文翻注译赏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文赏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
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
“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
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
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
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
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
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
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
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
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
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
“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
“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
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
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
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
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
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
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
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
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
”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
”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
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
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
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34-436页
塞下曲 文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
胡风吹沙度陇飞, 陇头林木无北枝。
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
乌孙国乱多降胡, 诏使名王持汉节。
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
秋山 文
行路难 文
永嘉行 文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