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远别离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莲叶团团杏花拆,长江鲤鱼鳍鬣赤。

念君少年弃亲戚,千里万里独为客。

谁言远别心不易,天星坠地能为石。

几时断得城南陌,勿使居人有行役。

凉州词三首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tuó)白练到安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碛:戈壁、沙漠。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沙堆:亦作“ 沙塠 ”,沙墩,小沙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使客:使者。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恩泽:恩惠赏赐。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36-439页

春别曲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堪:能,可。

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kān)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碧绿如染料,刚刚破出水面的点点荷叶只有铜钱大小。

堪:能,可。

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

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

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州词三首·其三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位于黄河南岸。

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

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

叶,果均可食。

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

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

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

“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

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

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

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

“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

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

原因在哪里?

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

“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

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

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

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

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

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

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6-439

成都曲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lì)枝熟。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lì)枝熟。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搜韵网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

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

地兼繁华、幽美之胜。

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

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

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

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

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

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

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

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

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

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

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

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

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思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参考资料: 1、 周克乾编,最美的唐诗,新星出版社 ,2012.01,第111-112页 2、 王树海主编;

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83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

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

写了没有?

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

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参考资料: 1、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1 唐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378页

没蕃故人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月支:一作“月氏”。

唐羁縻都督府名。

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

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

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蕃汉:吐蕃和唐朝。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月支:一作“月氏”。

唐羁縻都督府名。

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

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

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蕃汉:吐蕃和唐朝。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

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

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

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

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

死了,固不用说;

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

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领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

“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

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

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

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

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

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

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

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

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

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82页 3、 蘅塘退士,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寒食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

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o3.

江南春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

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野老歌 / 山农词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

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

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

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

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

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

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

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

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

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

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

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

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

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

“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

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

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

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

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112131415 共4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