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梅窗书事四首 其三 文
冬至 文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文翻译赏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88-289页 .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
轻柔:形容风和日暖。
花径:花间的小路。
暗香:指幽香。
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yīng)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shāo)头。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梢头:树枝的顶端。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88-289页 .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
“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
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
”“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
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
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
“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
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
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
黄莺在何处啼叫呢?
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
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
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
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
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
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
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333-1334页 .
谒金门·春半 文翻注译赏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
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
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 2、 思履.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300-301页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
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 2、 思履.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300-301页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
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
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
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 2、 思履.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300-301页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
“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
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
“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
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
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
“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
“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
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
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
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
《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
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
说得何等凄苦!
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
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
”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
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
”(《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
”(《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
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
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为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
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 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0-1332页
生查子 文
清平乐·夏日游湖 文翻译赏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夏日的西湖,苍青翠绿的湖光山色,烟萦雾绕撩惹人驻足。
与恋人携手漫步在荷花盛开的湖畔小路,一瞬间洒下一阵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娇痴的情怀不怕人度猜,我和衣睡倒在他的胸怀。
最是分手的时候,依依不舍流连徘徊,归来陷人愁苦的深渊,懒得走近那梳妆台。
参考资料: 1、 刘敬圻,诸葛忆兵著.宋代女词人词传 李清照、朱淑真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7页 2、 天人主编.唐宋词名篇鉴赏 第3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5:第343页 3、 郑在瀛 张声启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377页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夏日的西湖,苍青翠绿的湖光山色,烟萦雾绕撩惹人驻足。
与恋人携手漫步在荷花盛开的湖畔小路,一瞬间洒下一阵黄梅细雨。
恼烟撩露:恼人的烟雾,撩拨人的水露。
欧阳修《少年游》:“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
”须臾:片刻。
藕花:荷花。
一霎:一会儿。
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娇痴的情怀不怕人度猜,我和衣睡倒在他的胸怀。
最是分手的时候,依依不舍流连徘徊,归来陷人愁苦的深渊,懒得走近那梳妆台。
猜:指责、议论。
分携:分手。
妆台:梳妆台。
睡倒人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
参考资料: 1、 刘敬圻,诸葛忆兵著.宋代女词人词传 李清照、朱淑真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7页 2、 天人主编.唐宋词名篇鉴赏 第3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5:第343页 3、 郑在瀛 张声启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377页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词是一篇叙事言情之作。
是在记叙一次与恋人携手游湖的真实经历,同时刻画了一个感情生活异常愉快的少女形象。
词的一开头道出了游湖的时间,是夏日的清晨,如烟一般朦胧的雾气和晶莹剔透的露球将消未消之时,作者用了一个“恼”字,一个“撩”字,便为“留我须臾住”找到了理由,呆了一会儿,才携手走上满开荷花的湖堤。
一霎时工夫黄梅细雨下起来了。
这种情景在江南的五六月间黄梅成熟季节是常见的景象,这时游湖。
烟雨茫茫,格外增添一份朦胧的情趣。
词的下片是写躲避细雨和作者当时的心态。
“娇痴不怕人猜”转得好,朱淑真自是朱淑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衣睡倒人怀”六字,原作“随群暂遣愁怀”,是根据四印斋本校改的,因为上片有“留我须爽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上句又有“娇痴不怕人猜”故改作“和衣睡倒人怀’’才相应,如果是“随群暂遣愁怀”便不好解释了。
在黄梅雨降下之时,他们或许是躲避在树荫下,她的娇憨之态不怕别人猜度,干脆不解衣服睡倒在他的怀抱里。
最令人难忘的是分手时的情景,待她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不想急忙去靠近梳妆台看自己的模样。
真是千情百态,描绘尽致,沈际飞《批点草堂诗余四集》续集卷上选收此词时,将其与《地驱乐歌》相比较,那是一首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民歌:“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
”这是一位较为成熟的女性形象,不比此词所写两小无猜更有趣味。
通过对此词的欣赏,似乎更加理解作者婚后之孤独生活带给她的苦闷,对她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难怪她“独对孤灯恨气高”(《闷怀》)。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06:第888页
西江月(春半) 文
念奴娇 文
鹅毛细翦,是琼珠密洒,一时堆积。
斜倚东风浑漫漫,顷刻也须盈尺。
玉作楼台,铅镕天地,不见遥岑碧。
佳人作戏,碎揉些子抛掷。
争奈好景难留,风僝雨僽,打碎光凝色。
总有十分轻妙态,谁似旧时怜惜。
担阁梁吟,寂寥楚舞,笑捏狮儿只。
梅花依旧,岁寒松竹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