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作 文
送黎兵曹往陕府结婚 文
酬前驾部员外郎苗发 文
马融方值校,阅简复持铅。
素业高风继,青春壮思全。
论文多在夜,宿寺不虚年。
自署区中职,同荒郭外田。
山邻三径绝,野意八行传。
煮玉矜新法,留符识旧仙。
涵苔溪溜浅,摇浪竹桥悬。
复洞潜栖燕,疏杨半翳蝉。
咏歌虽有和,云锦独成妍。
应以冯唐老,相讥示此篇。
和李舍人直中书对月见寄 文
题云际寺暕上人故院 文
题云际寺准上人房 文
赠郭驸马(郭令公子暧尚升平公主令于席上成 文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
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
拜新月 文翻注译赏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参考资料: 1、 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南方出版社,2005.6:第196页 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 3、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06:第244页 4、 海豚传媒.《念唐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1:第41页 5、 杨鸿儒.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12页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开帘:撩开门帘。
即:立即。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
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参考资料: 1、 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南方出版社,2005.6:第196页 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 3、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06:第244页 4、 海豚传媒.《念唐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1:第41页 5、 杨鸿儒.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12页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开帘:撩开门帘。
即:立即。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
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参考资料: 1、 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南方出版社,2005.6:第196页 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 3、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06:第244页 4、 海豚传媒.《念唐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1:第41页 5、 杨鸿儒.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12页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前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
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
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
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
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
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
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55-656页 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
听筝 文翻注译赏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鸣筝(zhēng)金粟(sù)柱,素手玉房前。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鸣筝(zhēng)金粟(sù)柱,素手玉房前。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
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
“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
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
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
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
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
为什么不看她呢?
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
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
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
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91-592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