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柳·隋堤远 文赏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此调即双调的《忆江南》。
词中写的是别情,调名“江南柳”兼关题意。
通首作女子口吻。
此为送别词。
词中未具体刻画送别情事,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
全词语言素朴明快,情调清新健康,风格别具特色。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
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是为“隋堤”。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是说: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
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
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
“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
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
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
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
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
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
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
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
“斜照后”三字非虚设,它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
“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此外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类,但“亭亭”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
总的说来,通首词没有刻画送别情事,更没有刻意作苦语,但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
全词也没有点明双方身份、关系,被称作“君”的甚至未直接露面,但通过新月亭亭的意象和伴行的着想,给读者以明确的暗示。
词的语言明快素朴,情调清新健康,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文赏
巴子城头青草暮。
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
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
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
为君将入江南去。
巴子城头青草暮。
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
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
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
为君将入江南去。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
巴子即今之巴县,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
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
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
“燕子占巢”形容当时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
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
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记》)。
此峡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
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此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
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
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当时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
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
结尾三句宛转其意。
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
”折柳赠别,意挽留。
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
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
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俱归,亦足慰怀矣。
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