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文翻注译赏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客:指自己。
几年:犹几时。
东:一作“春”。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客:指自己。
几年:犹几时。
东:一作“春”。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
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
诗中“东来”二字亦作“春来”。
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
但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
“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
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
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
“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
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
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
这首诗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余味无穷。
这原因,一方面是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间,在平易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强烈的激情。
另一方面,写归雁的诗,往往都是先从大雁本身着笔,然后再抒发议论,然而这首诗却是先写思归的心情,一开始就直抒胸怀,先给读者一个思乡的强烈印象,然后再将描写的笔触对准空中的大雁,让生动的形象去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具象化的感觉,先赋而后兴。
不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乡恋国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长。
另外,在绝句格式上,这一首采用了对起散结的方式。
盛唐绝句重散行,四个散句起承转合,句与句之间不讲究对偶。
而此诗一、二句用了对偶。
后两句用散句,又纯任天然。
这样,在形式上把精巧与自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读来节奏优美,“神味高远”(浦起龙语)。
杜甫“常常把绝句作为遣兴手段,即兴漫成,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形式上有意识进行多种尝试。
”(周啸天《唐绝句史》)从这首五言绝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文翻注译赏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春江 一作:江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春江 一作:江春)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
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lí)徐步立芳洲。
(春江 一作:江春)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diān)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lí)徐步立芳洲。
(春江 一作:江春)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
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diān)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春江 一作:江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
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
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有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画鹰 文翻注译赏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
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
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绦(tāo)镟(xuàn)光堪擿,轩楹(yíng)势可呼。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
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
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
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
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
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
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3-424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文翻注译赏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
掉头,犹摇头。
“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
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
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罢琴:弹完了琴。
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
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
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
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
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
掉头,犹摇头。
“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
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
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罢琴:弹完了琴。
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
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
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
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
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此诗写孔巢父执意离开长安,蔡侯为之设宴饯行,杜甫在宴上赋此诗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并在诗中赞扬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
此诗前四句叙述孔巢父辞别长安去往江东。
五至八句写的是诗人对孔巢父此去途中的想象之情境。
九至十二句言孔巢父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且归隐之心已决。
十三至十六句写蔡侯置酒为孔巢父饯行的情景。
最后两句请孔巢父转达对李白的问候,点明题中的“兼呈李白”,从侧面点出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深厚情谊。
孔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访道,故诗中多缥缈恍惚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17页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文翻注译赏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94
郑公樗(chū)散鬓(bìn)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十八虔(qián):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樗: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
此指无用之才。
散:指无用之才。
鬓: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常称:郑虔自称。
万里伤心严谴(qiǎn)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万里:指台州。
严谴:严厉的处罚。
百年:指人的一生。
垂死: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
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jiàn)迟。
饯:送行。
便与先生应永诀(jué),九重泉路尽交期。
永诀:死别。
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
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94
郑公樗(chū)散鬓(bìn)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
郑十八虔(qián):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樗: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
此指无用之才。
散:指无用之才。
鬓: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常称:郑虔自称。
万里伤心严谴(qiǎn)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万里:指台州。
严谴:严厉的处罚。
百年:指人的一生。
垂死: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
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jiàn)迟。
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饯:送行。
便与先生应永诀(jué),九重泉路尽交期。
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永诀:死别。
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
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94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
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
”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
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
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
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
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
第三句中的“严谴”,就是他的看法。
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
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
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
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
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
”郑虔酒后,没有越礼犯分的言论。
他不过常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就行了。
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
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
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就不会突然冒出个“严谴”了。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
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
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
这是第一层。
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就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啊。
这是第二层。
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
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
这是第三层。
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诗是情。
”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
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
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
“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
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
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
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
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
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
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杜甫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5:79-81
野望 文翻赏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3、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
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是写景。
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
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
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
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
“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
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江陵望幸 文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文翻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
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2 2、 何国治.“咫尺应须论万里”——介绍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学习与研究,1981,05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文翻注译
瘦马行 / 老马 文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