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时海棠花开,即席命赋)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西风坠绿。

唤起春娇,嫣然困倚修竹。

落帽人来,花艳乍惊郎目。

相思尚带旧子,甚凄凉、未忄欠妆束。

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并簪黄菊。

却待金盘华屋。

园林静、多情怎禁幽独。

蛱蝶应愁,明日落红难触。

那堪雁霜渐重,怕黄昏、欲睡未足。

翠袖冷,且莫辞、花下秉烛。

南乡子(即席纪游)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去似赏花移。

处处开尊亦不辞。

梨栗又空醅又尽,方知。

旧日骊驹劝客归。

归路月相随。

儿子门生个个迟。

坐久不知无可待,堪疑。

向道儿痴直是痴。

霜天晓角·经年寂寞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经年寂寞。

已负花前约。

忽向红梅侧畔,开点雪、有人觉。

不开何似莫。

百梢才一萼。

却问寿阳宫额,两三蕊、怎能著。

清平乐·深红半面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深红半面。

一似墙头见。

草树池塘青一片。

独倚阑干几遍。

更谁绛袖朱唇。

火云相对英英。

笑杀牡丹正午,离披不任看承。

摸鱼儿·也何须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也何须、晴如那日,欣然且过江去。

玄都纵有看花便,耿耿自羞前度。

堪恨处。

人道是,漫山先落坡翁句。

东风绮语。

但适意当前,来寻须赋,此土亦吾圃。

海山石,犹记芙蓉城主。

弹过飞种成土。

是间便作仙客杏,谁与一栽千树。

朝又暮。

怅二十五年,临路花如故。

人生自苦。

只唤渡观桃,侵寻至此,世事奈何许。

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渐无多、诗朋酒伴,东林复几人许。

旧时船子西湖柳,词与东风尘土。

重记否。

那月月下旬,且避何人疏。

当朝自负。

甚堕髻愁眉,E06DEC64短后,一往似伧父。

当年事,伤心说庚开府。

人生无百年虑。

虎头燕颔人间肉,不是蜜翁翁做。

今又古。

是楚对凡亡,为是凡亡楚。

朝朝暮暮。

听画角楼头,呜咽未断,重数五更鼓。

忆秦娥·烧灯节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烧灯节。

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

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

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

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柳梢青·春感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269-270页 .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宋词鉴赏辞典》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330页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戏鼓: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269-270页 .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宋词鉴赏辞典》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330页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

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

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

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

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

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

“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

“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

”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

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

“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

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

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

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

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

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

“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

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

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 .《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 :重庆出版社 ,1997年 :第221—222页 .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稿选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 :第106—108页 . 3、 奚少庚 赵丽云主编 .《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 :第970页 .

忆江南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花几许,已报八分催。

却问主人何处去,且容老子个中来。

花外主人回。

年时客,如今安在哉。

正喜锦官城烂漫,忽惊花鸟使摧颓。

世事只添杯。

时有称宣使折花者,盖诈也,托以肆陵慢。

永遇乐·璧月初晴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残钮:残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30-2132页
12345 共5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