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夷甫宰馀姚县(馀姚,一作鄮县)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君去方为宰,干戈尚未销。

邑中残老小,乱后少官僚。

廨宇经兵火,公田没海潮。

到时应变俗,新政满馀姚。

经巴东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巴山不可上,徒驭亦裴回。

旧栈歌难度,朝云湿未开。

瀑泉飞雪雨,惊兽走风雷。

此去无停候,征人几日回。

崇德道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暖日菜心稠,晴烟麦穗抽。

客心双去翼,归梦一扁舟。

废塔巢双鹤,长波漾白鸥。

关山明月到,怆恻十年游。

冬日有怀李贺长吉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岁晚斋居寂,情人动我思。

每因一尊酒,重和百篇诗。

月冷猿啼惨,天高雁去迟。

夜郎流落久,何日是归期。

寄赠翠岩奉上人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兰若倚西冈,年深松桂长。

似闻葛洪井,还近赞公房。

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

下方一回首,烟露日苍苍。

塞上曲二首·其二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家旌(jīng)帜满阴山,不遣(qiǎn)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家旌(jīng)帜满阴山,不遣(qiǎn)胡儿匹马还。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第二首。

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

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除夜宿石头驿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二句脱胎于梁武帝萧衍《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也有相似诗句:“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寥(liáo)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bìn),明日又逢春。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二句脱胎于梁武帝萧衍《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也有相似诗句:“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寥(liáo)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bìn),明日又逢春。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

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

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

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7页

兰溪棹歌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三日:三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三日:三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

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

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

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

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

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

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6-677

送人游岭南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少时离开家乡去做万里旅游,岭南的风景到了深秋还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路两旁有绿竹红花,就是猿猴长啸,听起来也会感到幽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5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