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阑干掐遍等新红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阑干掐遍等新红,酒频中,恨匆匆。

投得花开,还报夜来风。

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

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

意千重。

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

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朝中措·翰林豪放绝勾栏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翰林豪放绝勾栏。

风月感雕残。

一旦荆溪仙子,笔头唤聚时间。

锦袍如在,云山顿改,宛似当年。

应笑溧阳衰尉,鲇鱼依旧悬竿。

朝中措·腊穷天际傍危栏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腊穷天际傍危栏。

密雪舞初残。

表里江山如画,分明不似人间。

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

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

南乡子·春後雨馀天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春后雨余天。

娅姹黄鹂胜品弦。

榴叶千灯初报暑,阶前。

只有茶瓯味最便。

身世几蹁跹。

自觉年来更可怜。

欲问此情何所似,缘延。

看取窗间坠柳绵。

南乡子·绿水满池塘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绿水满池塘。

点水蜻蜓避燕忙。

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

风送花花几阵香。

角簟衬牙床。

汗透鲛绡昼影长。

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

画角悠悠送夕阳。

减字木兰花·触涂是碍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触涂是碍。

一任浮沈何必改。

有个人人。

自说居尘不染尘。

谩夸千手。

千物执持都是有。

气候融怡。

还取青天白日时。

书扇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江神子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恼人天气雪消时。

落梅飞。

日初迟。

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

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

木梨花拂淡燕脂。

翠云欹。

敛双眉。

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

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

鹊桥仙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风清月莹,天然标韵,自是闺房之秀。

情多无那不能禁,常是为、而今时候。

绿云低拢,红潮微上,画幕梅寒初透。

一般偏更恼人深,时更把、眉儿轻皱。

忆秦娥·用太白韵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

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

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

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凌歊(xiāo):即凌歊台。

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双阙(jue):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

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

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

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凌歊(xiāo):即凌歊台。

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双阙(jue):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

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

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

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

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

“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

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

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

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

“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

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

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

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

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

“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

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

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

“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

“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

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

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

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0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

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

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

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

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

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

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

”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

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

一卷。

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

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

”《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

”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

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16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