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洗尽秋容天似莹。

星稀月淡人初静。

策杖萦纡寻远径。

披昏暝。

堤边犊母闲相并。

遥想去舟魂欲凝。

一番佳思从谁咏。

憔悴归来如独醒。

知何境。

沈沈但觉烟村迥。

蝶恋花·天淡云闲晴昼永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天淡云闲晴昼永。

庭户深沈,满地梧桐影。

骨冷魂清如梦醒。

梦回犹是前时景。

取次杯盘催酩酊。

醉帽频欹,又被风吹正。

踏月归来人已静。

恍疑身在蓬莱顶。

天淡云闲晴昼永。

庭户深沈,满地梧桐影。

骨冷魂清如梦醒。

梦回犹是前时景。

取次杯盘催酩酊。

醉帽频欹,又被风吹正。

踏月归来人已静。

恍疑身在蓬莱顶。

  词至南宋始多运典,有“掉书袋”之习。

而北宋词坛,一般仍以白描精绘、直抒胸臆为主,与唐五代词相去不甚远。

李之仪的词大致亦多如此。

  此词上阕主要写作者白昼酣睡和初醒之状。

前三句都写作者昼眠初醒时所见之景。

“天淡云闲”,括写此日好天气,而“晴昼永”三字,表面似写昼长,实际上却暗写作者昼眠时间之长。

“庭户深沉”,既交代了作者的昼眠地点,又说明作者是闭门独眠。

而“满地梧桐影”,则点缀了庭内的幽静气氛。

“骨冷魂清”四字,固然可能是昼梦所致,但从全词的纵酒豪放的落拓不羁来看,作者很可能就是躺在梧桐树下的阴影中昼眠的。

“梦醒”、“梦回”,说明作者是睡了又睡、一梦连一梦。

而所梦者,则皆是生平所感之人事。

  于是,作者因梦而感慨,索性爬将起来,到外面去喝酒排遣了。

下阕即由酣睡而转到了对自己醉酒情景的描写。

此处的“催”字用得好,表明作者是催促自己赶快醉去,这与杜牧的诗句“但将酩酊酬佳节”同妙。

而“醉帽频倚,又被风吹正”之句,虽纯从杜甫的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中化出,但却活画出作者从酒肆出来,巾帽歪戴,一个人在风中醉步踉跄、摇摇摆摆的醉酒情景。

“踏月”二字,则说明作者归来已经天黑,暗透出其饮酒时间之长,与上阕之“晴昼”恰成反笔。

“人已静”,则已夜深矣。

而作者却仍然恍恍忽忽,怀疑自己是否身在“蓬莱顶”上。

这不仅说明此时作者酒意尚未全醒,又反映了词人豁达开朗、怡然自乐的情怀,与“醉帽频倚”数句,都可说是“酩酊”二字的具体写照。

  总之,此词上阕写白昼独眠,下阕写夜半醉归,表现了作者对酒当歌、行乐及时的人生态度和宽敞胸怀。

而其对人生的感叹之意,则均在酣睡与醉酒之后深藏着,让人们自己去领会。

这可以说是此词的基本构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

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

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

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

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

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

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

“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

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

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

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

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

”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

这首词就是明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念念欲归未得,迢迢此去何求。

都缘一点在心头。

忘了霜朝雪后。

要见有时有梦,相思无处无愁。

小窗若得再绸缪。

应记如今时候。

减字木兰花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渠不改。

古有斯人。

千载谁能继后尘。

春风入手。

乐事自应随处有。

与众熙怡。

何似幽居独乐时。

触涂是碍。

一任浮沈何必改。

有个人人。

自说居尘不染尘。

谩夸千手。

千物执持都是有。

气候融怡。

还取青天白日时。

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小篷又泛曾行路。

这身世、如何去。

去了还来知几度。

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我归无处。

夕阳杳杳还催暮。

练净空吟谢郎句。

试祷波神应见许。

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菩萨蛮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青梅又是花时节。

粉墙闲把青梅折。

玉登偶逢君。

春情如乱云。

藕丝牵不断。

谁信朱颜换。

莫厌十分斟。

酒深情更深。

满庭芳(八月十六夜,景修咏东坡旧词,因韵成此)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

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

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拘拦。

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

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

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

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

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

朝中措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腊穷天际傍危栏。

密雪舞初残。

表里江山如画,分明不似人间。

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

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

南乡子

作者: 李之仪 朝代: 宋代

睡起绕回塘。

不见衔泥燕子忙。

前日花梢都绿遍,西墙。

犹有轻风递暗香。

步懒恰寻床。

卧看游丝到地长。

自恨无聊常病酒。

凄凉。

岂有才情似沈阳。

12345 共16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