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文翻注译赏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
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
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
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
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
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
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
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清平乐》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
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言九首 文
寄吴氏女子 文
伯姬不见我,乃今始七龄。
家书无虚月,岂异常归宁。
汝夫缀卿官,汝儿亦搢綎。
儿已受师学,出蓝而更青。
女复知女功,婉嫕有典刑。
自吾舍汝东,中父继在廷。
小父数往来,吉音汝每聆。
既嫁可愿怀,孰知汝所丁。
而吾与汝母,汤熨幸小停。
丘园禄一品,吏卒给使令。
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车軿。
山泉皋壤间,适志多所经。
汝何思而忧,书每说涕零。
吾庐所封殖,岁久愈华菁。
岂特茂松竹,梧楸亦冥冥。
芰荷美花实,弥漫争沟泾。
诸孙肯来游,谁谓......更多
汴水 文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四──後苑详定书怀 文
乌塘 文
登飞来峰 文翻注译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 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 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 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 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 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 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 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 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 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 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 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 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
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86 .
初夏即事 文翻注译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度两陂 一作:度西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
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石梁茅屋有弯碕(qí),流水溅溅度两陂(bēi)。
石梁:石桥弯碕:曲岸溅溅:流水声。
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石梁茅屋有弯碕(qí),流水溅溅度两陂(bēi)。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石梁:石桥弯碕:曲岸溅溅:流水声。
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
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明妃曲二首 文翻注译赏
北山 文翻注译赏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
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
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输绿:输送绿色。
陂(bēi):池塘。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yàn):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
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输绿:输送绿色。
陂(bēi):池塘。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yàn):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
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的绝句,最喜欢将自然界景物拟人化,让万物都赋有生机活力,带有感情色彩,这首作于晚年写钟山的诗前两句也是如此。
诗中的北山本是无情之物,但春天到来,万物萌生,山上一片浓绿,映现在满陂春水中也是一片绿色,似乎是山主动地把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又随着春水上涨,仿佛要把绿色满溢出来;
水,也很多情,或直,或迂回弯曲,以种种秀姿,带着粼粼波光,迎接着山的绿色。
这联诗,把绿色写活,特别引人注目。
王安石擅长写绿,除“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这类脍炙人口的句子外,又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也状出颜色的流动,与此诗创意仿佛。
山有情,水有情,人亦有情。
诗人面对着这诱人的山水,留连忘返。
因为心情悠闲,坐了很久,以至于仔细地观察着花朵飘落,默数着一朵,二朵······坐够了,回途饶有兴趣地寻觅着芳草,滞留了多时,回家已经很晚。
这两句,通过数花、寻草两个动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闲的心理。
诗前两句纯是景语,写得细腻工巧;
后两句纯是情语,写得纡徐平缓。
写景时,注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静态写得仿佛飞动起来;
写情时,通过客观叙述,刻画主观情绪,境界全出,把动态写得平静之至。
诗全首用对,在整齐中同时富于变化。
如三、四句,出句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坐久了,心情很闲适,所以数起了落花;
对句先写因后写果,因为寻芳草,所以回去晚了。
内容与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诗便以其鲜明的特色为广大诗家所喜爱。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两句历来被评家关注,宋吴开在《优古堂诗话》中认为徐俯诗“细数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有窃取王安石诗的嫌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54-255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