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

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

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

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

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

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

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

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为谁”句:句出唐人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

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清平乐》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

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言九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言失於须臾,百世不可除。

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谅彼耻不仁,戒哉惟厥初。

寄吴氏女子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伯姬不见我,乃今始七龄。

家书无虚月,岂异常归宁。

汝夫缀卿官,汝儿亦搢綎。

儿已受师学,出蓝而更青。

女复知女功,婉嫕有典刑。

自吾舍汝东,中父继在廷。

小父数往来,吉音汝每聆。

既嫁可愿怀,孰知汝所丁。

而吾与汝母,汤熨幸小停。

丘园禄一品,吏卒给使令。

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车軿。

山泉皋壤间,适志多所经。

汝何思而忧,书每说涕零。

吾庐所封殖,岁久愈华菁。

岂特茂松竹,梧楸亦冥冥。

芰荷美花实,弥漫争沟泾。

诸孙肯来游,谁谓......更多

汴水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

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

州州人物不相似,处处蝉鸣令客愁。

可怜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头。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四──後苑详定书怀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文墨由来妙禁中,家传岂独赋河东。

平生听想风声早,数日追随笑语同。

御水新如鸭头绿,宫花更有鹤翎红。

看花弄水聊为乐,不晚朝廷相弱翁。

乌塘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

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

登飞来峰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 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 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 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 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 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 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 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 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 2、 王运熙.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16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4 4、 王文君.古诗名篇选析:未来出版社,1985:59-60 5、 中山大学.王安石诗文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207 6、 原建平.初中文言文全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95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 一作:自缘)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

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86 .

初夏即事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度两陂 一作:度西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

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石梁茅屋有弯碕(qí),流水溅溅度两陂(bēi)。

石梁:石桥弯碕:曲岸溅溅:流水声。

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石梁茅屋有弯碕(qí),流水溅溅度两陂(bēi)。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石梁:石桥弯碕:曲岸溅溅:流水声。

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

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明妃曲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更多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徊:徘徊不前。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bìn)脚垂。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huái)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低徊:徘徊不前。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sāi)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zhān)城莫相忆;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zhǐ)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wú)没,尚有哀弦(xián)留至今。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30-234 .

北山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

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

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输绿:输送绿色。

陂(bēi):池塘。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yàn):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

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输绿:输送绿色。

陂(bēi):池塘。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yàn):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

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的绝句,最喜欢将自然界景物拟人化,让万物都赋有生机活力,带有感情色彩,这首作于晚年写钟山的诗前两句也是如此。

诗中的北山本是无情之物,但春天到来,万物萌生,山上一片浓绿,映现在满陂春水中也是一片绿色,似乎是山主动地把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又随着春水上涨,仿佛要把绿色满溢出来;

水,也很多情,或直,或迂回弯曲,以种种秀姿,带着粼粼波光,迎接着山的绿色。

这联诗,把绿色写活,特别引人注目。

王安石擅长写绿,除“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这类脍炙人口的句子外,又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也状出颜色的流动,与此诗创意仿佛。

  山有情,水有情,人亦有情。

诗人面对着这诱人的山水,留连忘返。

因为心情悠闲,坐了很久,以至于仔细地观察着花朵飘落,默数着一朵,二朵······坐够了,回途饶有兴趣地寻觅着芳草,滞留了多时,回家已经很晚。

这两句,通过数花、寻草两个动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闲的心理。

  诗前两句纯是景语,写得细腻工巧;

后两句纯是情语,写得纡徐平缓。

写景时,注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静态写得仿佛飞动起来;

写情时,通过客观叙述,刻画主观情绪,境界全出,把动态写得平静之至。

诗全首用对,在整齐中同时富于变化。

如三、四句,出句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坐久了,心情很闲适,所以数起了落花;

对句先写因后写果,因为寻芳草,所以回去晚了。

内容与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诗便以其鲜明的特色为广大诗家所喜爱。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两句历来被评家关注,宋吴开在《优古堂诗话》中认为徐俯诗“细数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有窃取王安石诗的嫌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54-255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1-72 .

12345 共117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