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 文
夫差日淫放,举国求妃嫔。
自谓得王宠,代间无美人。
碧罗象天阁,坐辇乘芳春。
宫女数千骑,常游江水滨。
年深玉颜老,时薄花妆新。
拭泪下金殿,娇多不顾身。
生前妒歌舞,死后同灰尘。
冢墓令人哀,哀于铜雀台。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
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谿里,誓愿拜灵颜。
梦寐睹神女,金沙鸣珮环。
闲艳绝世姿,令人气力微。
含笑默不语,化作朝云飞。
田家即事 文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
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
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
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终南望余雪 文翻注译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林外,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林表:林外,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
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
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
”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
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
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
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
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文
望蓟门 文翻注译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
”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
”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
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
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
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
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
这是往远处望。
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
处在条件如此艰苦。
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
这是向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
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
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
这是说防守的形势。
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
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
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
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
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