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秋天闻好鸟,惊起出帘帷。

却念殊方月,能鸣巳后时。

迁乔诚可早,出谷此何迟。

顾影惭无对,怀群空所思。

凄凉岁欲晚,萧索燕将辞。

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

高飞凭力致,巧啭任天姿。

返覆知而静,间关断若遗。

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

且长凌风翮,乘春自有期。

苏氏别业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别墅地处在幽独闲静的僻壤,到这儿你把隐居的生活想往。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当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远影,粼粼泮水掩映着园林的风光。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经冬的残雪仍覆盖在竹梢上,太阳未落山庭院已昏暗无光。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寂寥的幽境仿佛是世外桃源,闲听春鸟声能慰藉你的愁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82-383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别墅地处在幽独闲静的僻壤,到这儿你把隐居的生活想往。

别业:别墅。

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到来:来到,来临。

唐李白《普照寺》诗:“ 天台国清寺 ,天下为四绝。

今到普照游,到来复何别?

”隐心:隐居之意。

清胡其毅《偕王雪蕉先生诣碧峰寺访桔木师不遇》诗:“即此问山路,自然生隐心。

”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当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远影,粼粼泮水掩映着园林的风光。

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户牖(yǒu):门和窗。

此指窗户。

沣(fēng)水:水名,发源于秦岭,经户县、西安入渭水。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经冬的残雪仍覆盖在竹梢上,太阳未落山庭院已昏暗无光。

屋:一作“竹”。

未夕:还未到黄昏。

阴:天色昏暗。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寂寥的幽境仿佛是世外桃源,闲听春鸟声能慰藉你的愁肠。

人境:尘世;

人所居止的地方。

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诗:“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春禽:春鸟。

《宋书·礼志一》:“春禽怀孕,蒐而不射。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82-383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这首诗题写友人苏氏别业园林的寂静、景物的清幽,并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身心两忘,万念俱寂,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首联两句概述苏氏别业的清幽宁静,先点明别墅坐落在深山幽僻之处,再抒写自己一到别墅就产生了隐逸之情。

叙事干净利落,开篇即点明主旨。

以下,就从各个角度写景抒情,具体阐述这个“临幽欲隐”的主题。

  中间四句写景极美妙。

高峻辽阔的终南山,充当了这座别墅的门窗。

住在这所别墅的人,推开门窗就能尽览奇秀的山色。

而那一道从终南山流出来的沣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着别墅的园林。

由此别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经常观赏青山、园林的秀丽倒影了。

这两句描写别墅环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开阔。

巧妙之处是采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户绘南山,借园林写沣水,在小景、近景中蕴藏着大景、远景,这就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竹覆”、“庭昏”二句从远景转入近景,描写别墅园庭。

诗人惊异地看到:遮掩着别墅的竹林,还覆盖着经久不化的白雪;

尽管还没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笼罩在浓重的昏暗之中。

这两句诗,用字非常精炼。

“经冬”,表明了这时已是春天;

“未夕”,说明这是白昼。

“覆”字表现积雪很厚。

在春天里,还有那么厚的积雪覆盖着竹林;

在大白天里,庭院居然如此幽暗。

这景色多么新奇呵,可见别墅所处地势很高,而且周围一定有山崖和郁茂的林木遮挡了阳光,因此特别清冷和幽暗。

  颔联既写了近景,又写了远景,景物之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颈联描写别墅园庭,竹林上覆盖着积雪,白天的庭院却显得幽暗,以此烘托出苏氏别业环境的清幽。

这两联以新奇的笔法和语言,写出了奇特的深山幽景。

前人对这四句诗评价很高。

这四句诗的确写出了新鲜的、不同寻常的深山幽景。

“庭昏未夕阴”一句,是自晋宋诗人颜延年《赠王太常诗》中的“庭昏见野阴”一句化出,但二语所写景色侧重点不同。

颜诗是从“庭昏”显出旷野之阴;

祖诗只写“庭昏”,却以“未夕阴”来烘衬。

  尾联两句总括全诗。

“寥寥人境外”,写诗人的感受。

置身在这清幽的深山别墅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已脱离了尘世,整个身心融入到空阔的太虚境中,一切烦恼、杂念全都消失了。

于是,他静静地坐下来,悠闲地聆听深山中春鸟的啼鸣。

全诗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没有声息。

诗人在篇末表现自己闲坐听春禽,以声音传递出春的讯息。

  唐代诗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祖咏诗说:“剪刻省净,用思尤苦。

气虽不高,调颇凌俗。

”从这首诗中可以见出一斑。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82-383

题远公经台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

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

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

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泊扬子津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家园夜坐寄郭微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前阶微雨歇,开户散窥林。

月出夜方浅,水凉池更深。

馀风生竹树,清露薄衣襟。

遇物遂遥叹,怀人滋远心。

依稀成梦想,影响绝徽音。

谁念穷居者,明时嗟陆沉。

晚泊金陵水亭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江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

夕照明残垒,寒潮涨古濠。

就田看鹤大,隔水见僧高。

无限前朝事,醒吟易觉劳。

送刘高邮棁使入都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常闻积归思,昨夜又兼秋。

乡路京华远,王程江水流。

吴歌喧两岸,楚客醉孤舟。

渐觉潮初上,凄然多暮愁。

泗上冯使君南楼作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井邑连淮泗,南楼向晚过。

望滩沙鹭起,寻岸浴童歌。

近海云偏出,兼秋雨更多。

明晨拟回棹,乡思恨风波。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望蓟门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

”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客:诗人自称。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

”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

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

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

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

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

这是往远处望。

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

处在条件如此艰苦。

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

这是向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

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

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

这是说防守的形势。

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

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

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

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

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 共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