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雨·黄云水驿秋笳噎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黄云水驿秋笳噎。

吹人双鬓如雪。

愁多无奈处,谩碎把、寒花轻撧。

红云转入香心里,夜渐深、人语初歇。

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斜月。

金盏子·练月萦窗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练月萦窗,梦乍醒、黄花翠竹庭馆。

心字夜香消,人孤另、双鹣被池羞看。

拟待告诉天公,减秋声一半。

无情雁。

正用恁时飞来,叫云寻伴。

犹记杏栊暖。

银烛下、纤影卸佩款。

春涡晕,红豆小,莺衣嫩,珠痕淡印芳汗。

自从信误青骊,想笼莺停唤。

风刀快,翦尽画檐梧桐,怎翦愁断。

高阳台·燕卷情丝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燕卷情丝,蜂黏落絮,天教绾住闲愁。

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

灯摇缥晕茸窗冷,语未阑、蛾影分收。

好伤情,春也难留,人也难留。

芳尘满目悠悠。

问萦云佩响,还绕谁楼。

别酒才斟,从前心事都休。

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

莫思量,杨柳湾西,且棹吟舟。

忆秦娥·山无限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山无限。

登山试望吴宫殿。

吴宫殿。

是藏深坞,是临清浅。

(缺词文)(缺词文)(缺词文)(缺词文)(缺词文)

南乡子·冷淡是秋花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冷淡是秋花。

更比秋花冷淡些。

到处芙蓉供醉赏,从他。

自有幽人处士夸。

寂寞两三葩。

昼日无风也带斜。

一片西窗残照里,谁家。

卷却湘裙薄薄纱。

贺新郎·妾有琵琶谱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妾有琵琶谱。

抱金槽、慢捻轻抛,柳梢莺妒。

羽调六么弹遍了,花底灵犀暗度。

奈敲断、玉钗纤股。

低画屏深朱户掩,卷西风、满地吹尘土。

芳事往,蝶空诉。

天天把妾芳心误。

小楼东、隐约谁家,凤箫鼍鼓。

泪点染衫双袖翠,修竹凄其又暮。

背灯影、萧条情互。

捐佩洲前裙步步,渺无边、一片相思苦。

春去也,乱红舞。

女冠子(竞渡)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电旂飞舞。

双双还又争渡。

湘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

深衷全未语。

不似素车白马,卷潮起怒。

但悄然、千载旧迹,时有闲人吊古。

生平惯受椒兰苦。

甚魄沈寒浪,更被馋蛟妒。

结琼纫璐。

料贝阙隐隐,骑鲸烟雾。

楚妃花倚暮。

□□琼箫吹了,溯波同步。

待月明洲渚,小留旌节,朗吟骚赋。

一剪梅·舟过吴江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

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shēng)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shēng)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

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

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

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

“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

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

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275-2277页

声声慢·秋声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

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三句领起全词。

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

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

“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

风雨凄凉,长夜难眠。

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

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

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

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

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

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

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月亮沉落,号角声起。

军营中人马骚动。

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

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

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

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

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

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

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

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舟宿兰湾)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送春归、客尚蓬飘。

昨宵谷水,今夜兰皋。

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料芳悰、乍整还凋。

待将春恨,都付春潮。

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12345 共15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