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

折花,让他随便折吧!

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

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

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从:听随,听任。

向:到。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檐(yán)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鬓(bìn)边斜:斜插在两鬓。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

折花,让他随便折吧!

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

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从:听随,听任。

向:到。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

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檐(yán)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鬓(bìn)边斜:斜插在两鬓。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

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

“是谁来折花?

”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

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

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

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

况且“知折去、向谁家?

”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

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

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

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

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

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

”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

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

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

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

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

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

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

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

”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

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 .《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889-890 . 2、 常国武 .《新选宋词三百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523-524 .

贺新郎·吴江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浪涌孤亭起。

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

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

斗吐出、寒烟寒雨。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

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

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

奈鹭也、惊飞沙渚。

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

鼓双楫,浩歌去。

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老子平生,辛勤几年,始有此庐。

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

除了雕梁,肯容紫燕,谁管门前长者车。

怪近日,把一庭明月,却借伊渠。

鬓边白发纷如。

又何苦招宾约客欤。

但夏榻宵眠,面风欹枕,冬檐昼短,背日观书。

若有人寻,只教僮道,这屋主人今自居。

休羡彼,有摇金宝辔,织翠华裾。

秋夜雨·秋夜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黄云水驿秋笳噎。

吹人双鬓如雪。

愁多无奈处,谩碎把、寒花轻撧。

红云转入香心里,夜渐深、人语初歇。

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斜月。

解佩令(春)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春晴也好。

春阴也好。

著些儿、春雨越好。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

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

杏花风小。

海棠风、蓦地寒峭。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

楝花风、尔且慢到。

洞仙歌(对雨思友)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

惟是停云想亲友。

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烛心悬小红豆。

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嗟今雨、此情非旧。

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

如梦令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夜月溪篁鸾影。

晓露岩花鹤顶。

半世踏红尘,到底输他村景。

村景。

村景。

樵斧耕蓑渔艇。

喜迁莺(金村阻风)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

槲叶深湾,芦窠窄港,小憩倦篙慵橹。

壮年夜吹笛去,惊得鱼龙嗥舞。

怅今老,但篷窗紧掩,荒凉愁愫。

别浦。

云断处。

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

佩玉无诗,飞霞乏序,满席快飙谁付。

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

便晴否。

怕明朝蝶冷,黄花秋圃。

白苎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正春晴,又春冷,云低欲落。

琼苞未剖,早是东风作恶。

旋安排、一双银蒜镇罗幕。

幽壑。

水生漪,皱嫩绿、潜鳞初跃。

愔愔门巷,桃树红才约略。

知甚时,霁华烘破青青萼。

忆昨。

□□□□,引蝶花边,近来重见,身学垂杨瘦削。

问小翠眉山,为谁攒却。

斜阳院宇,任蛛丝罥遍,玉筝弦索。

户外惟闻,放翦刀声,深在妆阁。

料想裁缝,白苎春衫薄。

秋夜雨

作者: 蒋捷 朝代: 宋代

红麟不暖瓶笙噎。

炉灰一片晴雪。

醉无香嗅醒,但手把、新橙闲撧。

更深冻损梅花也,听画堂、箫鼓方歇。

想是天气别。

豫借与、春风三月。

12345 共15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