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吟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骚雅荒凉我未安,月和馀雪夜吟寒。

相门相客应相笑,得句胜于得好官。

题兴善寺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

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

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

题进士王驾郊居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

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

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

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节应清和候,郊宫事洁羞。

至诚闻上帝,明德祀圆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

就阳陈盛礼,匡国祷鸿休。

渐晓兰迎露,微凉麦弄秋。

寿山横紫阁,瑞霭抱皇州。

外肃通班序,中严锡庆优。

奏歌三酒备,表敬百神柔。

池碧将还凤,原清再问牛。

万方瞻辅翼,共贺赞皇猷。

咸阳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咸阳城下宿,往事可悲思。

未有谋身计,频迁反正期。

冻河孤棹涩,老树叠巢危。

莫问今行止,漂漂不自知。

迁客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离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

雪冤知早晚,雨泣渡江湖。

秋树吹黄叶,腊烟垂绿芜。

虞翻归有日,莫便哭穷途。

吊水部贾员外嵩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八韵与五字,俱为时所先。

幽魂应自慰,李白墓相连。

水轩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日日狎沙禽,偷安且放吟。

读书老不入,爱酒病还深。

歉后为羁客,兵馀问故林。

杨花满床席,搔首度春阴。

淮上与友人别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xiāo)湘(xiāng)我向秦。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xiāo)湘(xiāng)我向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

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9-1350

中秋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江南水乡的雨后,空气清新怡人,阵阵莲花清香扑面而来。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这样的天气让人倍感舒适,客居他乡的愁绪却又从心头泛起。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社会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

而那在乱世中的旧友不知有几人能保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这样的愁闷心情难以排解,只因未曾学习佛理宽慰己心。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12345 共2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