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文翻注译赏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
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
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
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
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
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
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
让人感到凄苦彷徨。
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
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
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21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lán)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xiāo)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pín)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qiǎn)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雨收云断:雨停云散。
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
堪:可以。
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
宋玉《九辩》有“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
遣情伤:令人伤感。
遣:使得。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lǚ)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àn)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
期:约。
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
几:多少回。
孤:通“辜”,辜负。
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
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潇湘:湘江的别称。
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
暮天:傍晚时分。
空:白白地。
归航:返航的船。
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21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lán)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xiāo)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pín)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qiǎn)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
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
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
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
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
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雨收云断:雨停云散。
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
堪:可以。
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
宋玉《九辩》有“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
遣情伤:令人伤感。
遣:使得。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lǚ)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àn)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
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
让人感到凄苦彷徨。
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
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
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
期:约。
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
几:多少回。
孤:通“辜”,辜负。
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
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潇湘:湘江的别称。
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
暮天:傍晚时分。
空:白白地。
归航:返航的船。
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21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
“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
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
“悄悄”,忧愁的样子。
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
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
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
“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
“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
“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
“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
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
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
“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
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
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
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
“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
“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
“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
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
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
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
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
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
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
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
“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
“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
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7-359
定风波·自春来 文翻注译赏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
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21-22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7页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qīn)卧。
暖酥(sū)消、腻(nì)云亸(duǒ),终日厌厌倦梳裹(guǒ)。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可可:无关紧要;
不在意。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
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
亸:下垂貌。
无那:无奈。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diāo)鞍(ān)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jiān)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niān)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恁么:这么。
鸡窗:指书窗或书房。
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
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
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蛮笺象管:纸和笔。
蛮笺: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
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
镇:常。
和:允诺。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21-22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7页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qīn)卧。
暖酥(sū)消、腻(nì)云亸(duǒ),终日厌厌倦梳裹(guǒ)。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可可:无关紧要;
不在意。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
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
亸:下垂貌。
无那:无奈。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diāo)鞍(ān)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jiān)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niān)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
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恁么:这么。
鸡窗:指书窗或书房。
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
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
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蛮笺象管:纸和笔。
蛮笺: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
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
镇:常。
和:允诺。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21-22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7页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这首描写闺怨的词在宋元时期曾经广为流传,受到普通民众,尤其是歌妓的喜爱。
到了元代时,关汉卿更是把它写进了描写柳永与歌妓恋情的杂剧《谢天香》里。
上片,通过艳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妇的孤寂之情。
开头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
少妇因此反而增愁添恨。
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
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
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
这和《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爱情的坚贞不渝。
未三句,揭示出这位少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
”作者在上片用的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
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妇的悔恨之情。
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感情的真挚、热烈与性格的泼辣。
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动。
这位少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 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批判,而且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脉相通的。
中六句是对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
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
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
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
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
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白描,这说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扩大了“俚词”的创作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表现力。
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340-342页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 .宋词三百首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44-45 .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文翻译赏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
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
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
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
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
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
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
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
年华转眼就过去。
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
还是回去吧。
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48 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
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
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
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
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别岸:离岸而去。
葭(jiā)苇:芦苇。
班固《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
”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淅淅:风声。
沙汀:水中沙洲。
破烟:穿破烟雾。
“溪桥”句:挂在溪桥边的残月的月色和霜色连成一片。
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
后泛指行旅。
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
轮,代指马车。
桨,代指船只。
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
辛弃疾《霜天晓角·暮山层碧》:“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
”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
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
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
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
年华转眼就过去。
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
还是回去吧。
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一望:一眼望去。
乡关:家乡。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归心:回家的念头。
梅尧臣《送庭老归河阳》:“五月驰乘车,归心岂畏暑?
”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
牵萦(yíng):纠缠;
牵挂。
残腊:腊月的尽头。
岁华:年华。
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
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
归去来:赶紧回去吧。
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但此处仅用其表面意义,无归隐之意。
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48 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词的上片,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
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
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破雾而飞;
天上一弯残月和溪桥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
“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
“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
“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
“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
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
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
“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
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
“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
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
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点明这一点是为后文作铺垫。
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
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从整个上片来看,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
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
词人说“一望”,可即使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
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
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
“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
“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
“浪萍”和“风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水、风飘荡无定。
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
于是逼出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
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
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
他在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从整首词看,柳永对自己的羁旅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他浪迹四方,汲汲以求的东西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是想抗争的,有自己的方式以求的解脱,那就是,将生命的重心移近爱情。
但其实这种抗争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脆弱的,更何况柳永一生随处笙歌宴饮,爱情之花如同水中之浮萍,随开随去,留给他的总是苦涩的回忆。
所以说,柳永的可悲之处不仅在于漂泊穷年、事业无成、情感无依,更在于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无选择。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文翻注译赏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
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
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
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可惜心里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常常是夜已经深了,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
丈夫给他脱衣服,羞怯的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选注 .历代艳体诗歌精华 :华夏出版社 ,1996年 :350 . 2、 姚学贤 龙建国 .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10 . 3、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满搦(nuò:一把可以握持。
宫腰。
古代女子以腰肢纤细为美,此风尚大概起源于楚国。
楚王好细腰,宫中妃嫔千方百计使自己腰细,以之邀宠。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称女子之腰为宫腰。
方:才,刚刚。
笄(jī)岁,笄年,指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
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须插笄,以示成年。
风流沾惹:风流,指男女相恋。
风流沾惹,是说这个刚成年的少女尚不解风流之事,是风流之事沾惹了她,而不是她去沾惹风流。
垂杨双髻(jì):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成年后,改梳云髻。
初学严妆:初学,第一次学。
严妆,严肃之妆,与少女天真之妆相对应。
“如描”句:身材像画出来的那样苗条,驹部像削出来的那样美丽。
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女子以削肩(即溜肩)为美。
怯雨羞云:羞怯于男女之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载,楚襄王游高唐,梦与神女欢嫌。
别时不山神女对他说:“妾巨为行云,葬为行雨”。
后便以“云雨”代指男女欢合。
举措:举止。
娇媚,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争奈:怎奈。
心性,性情,性格。
婿:此指丈夫。
未会先怜佳婿:未会,还没有学会。
先怜佳婿,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长是:经常是。
便:顺利,指没有困难或阻碍。
鸳被,表层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
刘希夷《晚春》诗:“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罗裳:女子所穿的衣服。
此句是说此少女不主动向丈夫示爱,而丈夫却按捺不住,主动去为此少女脱衣服。
盈盈:羞怯的样子。
银釭,银白色的烛台,指灯盏。
却道:却说。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选注 .历代艳体诗歌精华 :华夏出版社 ,1996年 :350 . 2、 姚学贤 龙建国 .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10 . 3、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
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
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
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满搦(nuò:一把可以握持。
宫腰。
古代女子以腰肢纤细为美,此风尚大概起源于楚国。
楚王好细腰,宫中妃嫔千方百计使自己腰细,以之邀宠。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称女子之腰为宫腰。
方:才,刚刚。
笄(jī)岁,笄年,指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
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须插笄,以示成年。
风流沾惹:风流,指男女相恋。
风流沾惹,是说这个刚成年的少女尚不解风流之事,是风流之事沾惹了她,而不是她去沾惹风流。
垂杨双髻(jì):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成年后,改梳云髻。
初学严妆:初学,第一次学。
严妆,严肃之妆,与少女天真之妆相对应。
“如描”句:身材像画出来的那样苗条,驹部像削出来的那样美丽。
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女子以削肩(即溜肩)为美。
怯雨羞云:羞怯于男女之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载,楚襄王游高唐,梦与神女欢嫌。
别时不山神女对他说:“妾巨为行云,葬为行雨”。
后便以“云雨”代指男女欢合。
举措:举止。
娇媚,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可惜心里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常常是夜已经深了,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
丈夫给他脱衣服,羞怯的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争奈:怎奈。
心性,性情,性格。
婿:此指丈夫。
未会先怜佳婿:未会,还没有学会。
先怜佳婿,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长是:经常是。
便:顺利,指没有困难或阻碍。
鸳被,表层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
刘希夷《晚春》诗:“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罗裳:女子所穿的衣服。
此句是说此少女不主动向丈夫示爱,而丈夫却按捺不住,主动去为此少女脱衣服。
盈盈:羞怯的样子。
银釭,银白色的烛台,指灯盏。
却道:却说。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选注 .历代艳体诗歌精华 :华夏出版社 ,1996年 :350 . 2、 姚学贤 龙建国 .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10 . 3、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这首词写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刚刚到得成年就被嫁出,因其尚不解风流韵事,故而在出嫁之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婚生活的情形。
上片写这位少女婚前的美艳和天真,下片写她婚后的羞怯。
词的上片写及笄女孩娇羞怯懦,形态心境一一活脱画出,可谓丹青妙手。
首句写女子身材,抓住腰细得只有一把,身材苗条;
次句写其年龄,“方当笄岁”,才步人成年,正当豆寇年华。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二句可见这女子性意识刚刚觉醒,才把头上两个下垂的发髻挽合在一起盘了起来,即俗称“上头”,这是从姑娘到新妇的发式变化,意思是她初做新妇。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新妇与姑娘在妆束上的区别是,姑娘数活泼为佳,新妇以端庄为美,所以,新妇的第一项任务学习“严妆”;
再一个重要区别是,姑娘是单栖,新妇要过夫妻生活。
这是用典。
由于是新妇,看起来她那弱不禁风的身材,对性生活还有点承受不起。
她那一举一动都妩媚多姿,十分可人。
词的下片,写女子不习惯婚后生活。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过片承上片而来,是说这女子还有点像做姑娘时那样任性,没有学会疼爱自己的丈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层层展开,其心理活动的复杂与丰富活现纸上,生动如画。
羞怯之中,洋溢着新婚生活的甜蜜与喜悦,简直是一幅风俗画。
整个下片着重抓取了几个动作,来进一步将人物写活,使其更具立体感。
一是对丈夫不懂得温存,二是不肯脱衣就寝,三是背灯而立,四是着令丈夫先睡,全然是一个不懂规矩、人世未深的孩子。
结三句尤妙,但使丈夫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留下一片令人忍俊不禁且想象不尽的空间。
此词全部主旨都集中在两个字上——“娇羞”,在不同的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倾力表现了词中女性的这一心理状态。
通首香艳至极,却不堕恶趣。
在主题上虽未能免俗,但其对女子心性之感悟能力、描写之笔力都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有人认为柳永此度赏玩的是一位既解风情、又不失清新的雏妓,最得狎客欢心。
作者无所顾忌地用俚言俗语将自己的“猴急”心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这种狎妓病态心理在当时的病态社会里,反而显得十分正常,被众人、乃至社会文化所认可。
头巾气重的道学先生以为此词儇薄,斥柳永无状。
不必讳言,语词相当刻露。
柳词轻薄、秽亵的罪名是难以推脱的,然而细绎词意亦或是写好人家小儿女初嫁的情形,作者体味细腻真切,描摹生动传神,颇值得反复揣摩。
此当是柳词中别一种笔调。
参考资料: 1、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2、 陶然编 .杨柳岸晓风残月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 :78-79 .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文赏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
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
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
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
“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
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
不过,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
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
“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
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
“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
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
词的上片,作者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
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妓女身上。
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
“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
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
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
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
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
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
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
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倾倒。
“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
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
”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这里讴歌的是古代女子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这首《木兰花慢》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表现特征。
作者依赖调式变化、句式参差,造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和繁密的语势;
同时又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为全词带来一种繁复之美。
这是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和“春之歌”,体现了柳永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6-01:第2871-287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2010-4-1:第198-200页
女冠子·淡烟飘薄 文翻赏
淡烟飘薄。
莺花谢、清和院落。
树阴翠、密叶成幄。
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
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
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
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
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
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
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淡烟飘薄。
莺花谢、清和院落。
树阴翠、密叶成幄。
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
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
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
轻烟略微飘荡,清和四月的院落里,春景开始衰败。
翠绿的树叶密集成荫,如布帛围起来的帐幕。
麦秋四月,雨后景色清明,夏云如奇峰而多变地依傍着天空。
清澈明净的池塘荡起层层波浪,温暖耀眼,水面上,弥漫着新生绿萍,鱼儿欢快频跃,想起离别以后有很多空闲的时间不会如陈王曹植初丧应刘的日子一样,无心游娱,以致亭阁绿苔生、芳尘凝。
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
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
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
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正值铄石流金、天高昼永的酷热天气,台榭上,天霁日明,微风奋发,动摇草木,皆令有光,充实兰蕙,芬芳益畅,披上外衣在翠色帷幕前,眼前一片波光鳞鳞。
不忍轻易许诺,那以文会友、沉李浮瓜的消夏乐事。
客馆清静悠闲,避开暑热熏蒸,何须去黄河以北。
只需在酒宴上,随我本分,当为即为,独自吟雅诗、观艳舞,都是快乐。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68-70 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0-475
淡烟飘薄。
莺花谢、清和院落。
树阴翠、密叶成幄。
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
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
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
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
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
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
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词上片,以五韵十句四十一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不同笔法描绘初夏景象风光。
五韵是为五层,在写景上,显示出柳词长于铺陈的特点。
开端“淡烟飘薄”用极细致的笔触概写天气晴好的氛围,透出闲雅的情调。
次韵“莺花谢、清和院落”,词人转而择取庭院中“莺花谢”这一标志春已去、夏来临的典型景物来点明时令的变换,又用“清和”二字来泛写院中的初夏气象,并暗示出词人此刻平和的心境。
第三韵词人的视线集中到院落中那棵荫荫的大树,翠绿的“树阴”,像篷帐一样覆盖出浓荫的“密叶”,描绘了初夏万物生发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接着词人由地面的浓荫写到了天空的浮云,“麦秋”时节雨后的天气显得特别地明朗清新,而空中的云朵不时变换着形状,像“奇”异的山峰“倚”在“寥廓”的天空上,在词人的笔下,游动的云而能“倚”,可谓是神奇的自然景观,阔大、辽远、壮观,给人以一种舒朗畅快的感觉。
在对自然景象描写之后,第五韵转入对院外具体景物的状写,“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二句使词情达到欢乐的高潮。
暖暧的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池塘,池塘里已长满了新鲜明绿的萍草,映着波光在水中飘摇,还有那活泼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向人们展示它们愉悦的心情。
“银”字给池塘披上了一层光亮的外衣,大大渲染了气氛;
“暖”字和“新”字,不仅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喜悦,更使画面形成清新的暖色调;
“涨”字和“跃”字,又写尽了万物生机的勃发之象,词人面对此大好景色的欣喜兴奋也就不言而喻了。
“想端忧多暇”三句用于上片结尾,在绘景之后,以领字“想”引出,转入抒发感想,自然、流畅。
此典见于谢庄《月赋》,原意是说曹植因丧友忧愁郁闷,无心观赏夏日美景,以致使绿苔生阁,芳尘凝榭。
词人反用此典,惋惜曹植白白辜负了这大好的景色空自忧伤。
而自己绝不会如此,借以表达面对美景时的舒畅心情。
过片首韵共四句,连用三典。
“铄石天高”二句,“ 铄石 ”、“流金”见于《准南子·诠言》。
词人用以形容夏日天气炎热的程度,已到了可使金石熔化的地步。
这也使得接下的二句“楚榭光风转惠,披襟处、波翻翠幕”更有意义,如此的炎热之际,能有阵阵轻风拂面,必然十分惬意。
于是词人先以《楚辞·招魂》中“光风转蕙”一句写夏日晴风带来的美景,再接以《风赋》中楚王游于兰台披襟迎风之典,写出了“披襟处、波翻翠幕”之句,楚王“披襟”之后而赞“快哉此风”,词人敞开衣襟之后,迎风之快感,不必明言而自在其中,更何况词人还配以夏风拂水“波翻翠幕”的美景。
这时,词人的兴致更高了,不由产生了“以文会友”的雅兴,“以文会友”出典于《论语》,原文“以文会友”的目的在于“以友辅仁”,而柳永用来,只以之表现文友相聚的欢乐,所以他兴致勃勃,来一番,“沉李浮瓜”的消夏游宴,此处又用了曹丕消夏宴游的典故,不过,曹丕之“浮甘瓜”、“沉朱李”是在伤痛中忆旧的欢会,柳永却只取其欢会之意,与上句“以文会友”相连,极好地表达了作为一个文人的清雅及情趣。
但此次,柳永与友人间不是次庸俗的宴饮玩乐,这从“忍轻诺”三字可以看出,老子曰:“轻诺必寡信”,柳永在“轻诺”前先用一个“忍”字,强调了朋友间的信任,在“以文会友”二句中,三个典故一起连用,一气呵成,浑然有如一体。
结拍“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欢情达到了最高潮,全词也就定格于此。
结尾“尽成欢乐”四字,有一锤定音的效果。
通过一连七个典故的运用,词人一步一步表情达意,恰如其分,不仅使词意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展延,而且这些化用还极有助于此词古雅格调的形成。
再有,此词之七处用典,除《月赋》“陈王”一典需检视原作稍嫌费解之外,其余六处都可以说达到了《颜氏家训》所说“用事不使人觉”的境地。
故而用典虽多,却并没有影响全词明快畅达的总体风格。
此词描写夏景及消夏宴饮的欢乐,在《乐章集》中是一首较为特别的词,也是一首值得称道的词。
特殊之处也即为值得称道之处。
第一,从描绘的景象看,此词描绘的是初夏的自然风光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取代了柳词中常见的或旷远萧瑟或衰败冷清的秋之暮景。
第二,从抒发的情感看,此词没有柳词中常见的那种或浓重、或隐幽之愁绪,代之以轻快的笔调,抒写出愉悦的心境。
在《乐章集》中,似此词这般闲雅欢娱的情调是不多见的。
关于这一点,不仅从词的下片“别馆清闲”一语和末韵“尽成欢乐”一语的明白表述可以看出,从词的上片的绘景中,也可想见词人舒畅的心情;
更有陈王“是日”、楚王“披襟”、曾子“以文会友”、曹丕“沉李浮瓜”诸典故的明示暗言,使全词充溢着闲雅欢娱的情绪。
第三,从抒写的手法看,此词除上片之景语与下片直叙欢宴外,使用了一连串的典故,用典之多在柳词中十分少见,用典中有反用又有正用,且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典故的运用能够做到“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张炎《词源》),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词人要表达的感情。
第四,从所用的语言及表现出的情调看,这是一首颇具豪气、绝不涉及艳情的极其雅致的典型的文人词。
不仅典故的运用使词显得古雅,而且“披襟”的动作表现出词人的疏放,“以文会友”的举止表现出作为文人所特有的情雅。
在语气上,“岂须河朔”的“岂须”二字,“但尊前随分”的“但”字,表现出其消夏的兴致和天性中的那种不拘的豪气。
末韵“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略微透露出柳永喜好艳情的本性,但对于整首词而言,并没有任何影响。
从审美的角度看,柳永叙写羁旅愁思与男女情爱的作品,大多写得缠绵悱恻,具有阴柔之美;
而此词相对来说,是具有一定阳刚之气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0-475
双声子·晚天萧索 文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长寿乐·繁红嫩翠 文
繁红嫩翠。
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
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腾沸。
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
竞寻芳选胜,归来向晚,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
太平世。
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
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
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
愿长绳、且把飞乌系。
任好从容痛饮,谁能惜醉。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 文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