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王俭风华首,萧何社稷臣。

丹阳布衣客,莲渚白头人。

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

从今虚醉饱,无复污车茵。

箭下妖星落,风前杀气回。

国香荀令去,楼月庾公来。

玉玺终无虑,金縢意不开。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池塘七夕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月出西南露气秋,绮罗河汉在斜沟。

杨家绣作鸳鸯幔, 张氏金为翡翠钩。

香烛有花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

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

照影曲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 金鳞不动春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嚬。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定西番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裴回。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

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

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经旧游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于此见娇娆。

香灯怅望飞琼鬓,凉月殷勤碧玉箫。

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条。

坏墙经雨苍苔遍,拾得当时旧翠翘。

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缥帙无尘满画廊,钟山弟子静焚香。

惠能未肯传心法, 张湛徒劳与眼方。

风飏檀烟销篆印,日移松影过禅床。

客儿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

和道溪君别业(一作和友人溪居别业)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

风飘弱柳平桥晚, 雪点寒梅小苑春。

屏上楼台陈后主,镜中金翠李夫人。

花房透露红珠落,蛱蝶双飞护粉尘。

雨中与李先生期垂钓先后相失,因作叠韵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隔石觅屐迹,西溪迷鸡啼。

小鸟扰晓沼,犁泥齐低畦。

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合欢桃核终堪(kān)恨,里许元来别有人。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皇甫松《竹枝》:“合欢桃核两人同。”而合欢桃核有两个桃仁,借“仁”谐“人”,亦可以象喻“心儿里有两个人人”。此便取义于后者,故日“终堪恨”。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而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唐人‘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今之博戏,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中国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玲珑骰(tóu)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珑:精巧貌。骰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红点深入骨内,来隐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双关隐语。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合欢桃核终堪(kān)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皇甫松《竹枝》:“合欢桃核两人同。”而合欢桃核有两个桃仁,借“仁”谐“人”,亦可以象喻“心儿里有两个人人”。此便取义于后者,故日“终堪恨”。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而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唐人‘里许’、‘若个’之类是也。”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今之博戏,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中国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玲珑骰(tóu)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玲珑:精巧貌。骰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红点深入骨内,来隐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双关隐语。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兴。眼见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旧如“曲尘”,而这“一尺深红”的丝绸,好像不是一般的妇人之饰,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时用过的方幅红绸“盖头”。这“一尺深红”,应是女子眼中的不寻常之物,她一直把那约一尺宽的红绸作为自己婚姻的象征,看到红绸,就引起对幸福的憧憬。可如今,眼前的红绸却已经蒙上尘土,还有了不少“曲尘”似的霉斑。睹物思人,不由感慨万端。唉,还是俗话说得对,物品天生的都是旧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看来是丈夫又有了新欢,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这二句运用了比喻,虽然手法委宛,语言却很直白,就意蕴而论,显然缺乏含蓄之美感。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二句,仍然运用了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人”是“仁”的谐音,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的“人”了。所以,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像“天生旧物不如新”、 “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其二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伊”是人称代词,在此代“你”。 “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显然,是作者刻意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因而使词意隐晦了。   既云“深嘱”,嘱咐些什么呢?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介词,犹同;跟。 “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与郎相聚。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此“长行”与“围棋”,又作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因简单易行,唐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唐国史补》卷下),是一种低俗的赌博。而“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艺,棋理高深,可谓文人雅士的游戏。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这里的“长行”、“围棋”,也是女主人公将她深隐的心曲,婉转托出;虽然可见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于其中的隐语,过于隐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27-629页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79—80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一版《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40-41页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bìn)云欲度香腮(sāi)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rú),双双金鹧(zhè)鸪(gū)。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79—80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一版《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40-41页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bìn)云欲度香腮(sāi)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rú),双双金鹧(zhè)鸪(gū)。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79—80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一版《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40-41页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

梳者,以鬓为主;

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

(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

“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

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

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

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

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

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

“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

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

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

“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

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

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

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

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

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

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

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

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

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

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一版《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40-41页

12345 共3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