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菊(一作罗绍威诗)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

已疑素手能妆出, 又似金钱未染来。

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

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

早春送张坤归大梁(一题作早春送大梁卢从事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萧萧羸马正尘埃,又送輶轩向吹台。

别酒莫辞今夜醉,故人知是几时回。

泉经华岳犹应冻,花到梁园始合开。

为谢东门抱关吏,不堪惆怅满离杯。

仿(一作效)玉台体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青楼枕路隅,壁甃复椒涂。

晚梦通帘柙,春寒逼酒垆。

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

试问年多少,邻姬亦姓胡。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子仪不起浑瑊亡,西幸谁人从武皇?

四海为家虽未远,九州多事竟难防。

已闻旰食思真将,会待畋游致假王。

应感两朝巡狩迹,绿槐端正驿荒凉。

爪牙柱石两俱销,一点渝尘九土摇。

敢恨甲兵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

几时睿算歼张角,何处愚人戴隗嚣?

跪望嵕山重启告,可能余烈不胜妖。

邪气奔屯瑞气移,清平过尽到艰危。

纵饶犬彘迷常理,不奈豺狼幸此时。

九庙有灵思李令,三川悲忆恨张仪。

可怜一曲还京乐,重对红蕉教蜀儿。

白丁攘臂犯长安,......更多

狄(一作秋)浦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晴川倚落晖,极目思依依。

野色寒来浅,人家乱后稀。

久贫身不达,多病意长违。

还有渔舟在,时时梦里归。

龙泉(一作丘)东下却寄孙员外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

小松(一作杜荀鹤诗,非)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简令生日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祥烟霭霭拂楼台,庆积玄元节后来。

已向青阳标四序, 便从嵩岳应三台。

龟衔玉柄增年算,鹤舞琼筵献寿杯。

自顾下儒何以祝,柱天功业济时才。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甜:醇香的蜂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甜:醇香的蜂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

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

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

至矣,尽矣。

蔑以加矣。

”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70-1371

黄河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ē)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

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jiě)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解:能。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银汉,银河。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

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

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chá)轻。

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

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

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ē)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

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jiě)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解:能。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银汉,银河。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

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

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chá)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

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

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

”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

“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

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

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

’”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

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

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

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

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

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

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12345 共4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