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寄王卿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

“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

“攀林”,即攀林登山。

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

“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

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

“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

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

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

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

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

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韦应物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

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

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

南北相过殊不远,暮潮从去早潮来。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天生逸世姿,竹马不曾骑。

览卷冰将释,援毫露欲垂。

金貂传几叶,玉树长新枝。

荣禄何妨早,甘罗亦小儿。

凌雾行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

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

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

归当饮一杯,庶用蠲斯疾。

燕衔泥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

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 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 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游琅琊山寺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

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

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

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

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

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

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

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

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送五经赵随登科授广德尉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明经有清秩,当在石渠中。

独往宣城郡,高斋谒谢公。

寒原正芜漫,夕鸟自西东。

秋日不堪别,凄凄多朔风。

县斋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仲春时景好,草木渐舒荣。

公门且无事,微雨园林清。

决决水泉动,忻忻众鸟鸣。

闲斋始延瞩,东作兴庶氓。

即事玩文墨,抱冲披道经。

于焉日淡泊,徒使芳尊盈。

杂曲歌辞。上皇三台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杂曲歌辞。宫中调笑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 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12345 共4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