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寄王卿 文赏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
“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
“攀林”,即攀林登山。
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
“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
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
“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
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
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
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
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
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韦应物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
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
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 文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 文
凌雾行 文
燕衔泥 文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
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 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 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游琅琊山寺 文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
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
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
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
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
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
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
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
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