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文翻注译
瘦马行 / 老马 文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内弟潩赴湖南幕职 文
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文
杜位宅守岁 文翻译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来到兄弟家相聚守岁,筵席上喝着掺了花椒的岁酒。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亲友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到了明天,我四十岁这一年就要过完了,虽然正是强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经像垂垂的夕阳那样了。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谁还想受拘束呢?
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6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来到兄弟家相聚守岁,筵席上喝着掺了花椒的岁酒。
守岁:除夕守岁。
阿戎:晋宋间,人多呼弟为阿戎。
《宋书》:谢惠运初不为父所知,族兄灵运曰:“阿戎才悟如此,而何作常儿遇之。
”唐太宗有《守岁》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孟浩然诗:“守岁接清筵。
”则知除夜守岁,唐时风俗然也。
《通鉴注》:晋宋间,人多呼弟为阿戎。
《宋书》:谢惠连初不为父所知,族兄灵运曰:“阿戎才悟如此,而何作常儿遇之?
”【朱注】《南史》:齐王思远,小字阿戎,王晏从弟也,明帝废立,尝规切晏。
及晏拜骠骑,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际,阿戎劝吾自裁,若如其言,岂得有今日?
”思远曰:“如阿戎所见,尚未晚也。
”诗用阿戎,盖出此耳。
胡严曰:阿戎,注家改为阿咸,不知阿咸乃叔侄事,与兄弟不相当。
东坡与子由诗“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正喧哗”,亦一时误用耳,不必据以为证。
椒盘颂花:椒盘,旧时风俗,元日以盘盛花椒,饮酒时放入酒中。
颂花,《晋书》:刘臻妻陈氏,元旦献椒花颂曰:标美灵葩,爰采爰献。
崔寔《四民月令》: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
后世率于正月一日,以盘进椒,饮酒则撮置酒中,号椒盘焉。
《晋书》:刘臻妻陈氏,元旦献椒花颂曰:“标美灵葩。
爰采爰献。
”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亲友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
盍簪:《易-豫》四爻:勿疑朋盍簪。
此诗盍簪对列炬,取朋友聚合之意。
枥马:枥,马槽。
枥马,关在马棚里的马。
《易·豫》九四爻:“勿疑朋盍簪。
”王弼解盍为合,解答为速,盖因古冠有奔,不谓之眷耳。
《程传》则解答为聚,所以聚发也。
此诗盖簪对列炬,取朋友聚合之义,直作冠簪说矣,阴铿诗:“亭嘶背枥马。
”炬:烛火也。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到了明天,我四十岁这一年就要过完了,虽然正是强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经像垂垂的夕阳那样了。
四十明朝过:《礼记》以四十岁为强仕之年。
杜甫天宝十载为四十岁,明日新年,当增一岁。
《记》:“四十曰强仕。
”【顾注】言四十自明朝而过,则是年正四十也。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谁还想受拘束呢?
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6
奉使崔都水翁下峡 文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 文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文
绝句 文翻注译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
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 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