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文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观作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 文
李监宅二首 文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寄高三十五书记(適) 文
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 文
去矣行 文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得心字) 文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
春夜喜雨 文翻注译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随风潜(qián)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随风潜(qián)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22-523 . 2、 蔡文.品读《春夜喜雨》.甘肃教育报,2007,12 .
月夜 文翻注译赏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
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参考资料: 1、 李渗.杜甫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2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 参考资料: 1、 李渗.杜甫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2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
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 参考资料: 1、 李渗.杜甫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
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
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李渗.杜甫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21-122
野望 文翻注译赏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海内风尘诸(zhū)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圣朝。
(惟 通:唯)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日:一作“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海内风尘诸(zhū)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圣朝。
(惟 通:唯)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日:一作“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
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
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