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曲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

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

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

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

“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

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

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 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31 2、 方笑一.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1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0-121页

送魏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xiāo)湘(xiāng)月,愁听清猿(yuán)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塞下曲四首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平沙:广漠的沙原。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总征:普遍征召。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黜(chù):贬斥,废免。寻:不久。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平沙:广漠的沙原。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总征:普遍征召。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黜(chù):贬斥,废免。寻:不久。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其三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平,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   其四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

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

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

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

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

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

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

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

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

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

诗的开头点出“南斋”;

二句点“明月”;

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

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

七、八句转写忆故友;

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8-210

长信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熏(xūn)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lòu)长。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高殿秋砧(zhēn)响夜阑(lán),霜深犹忆御衣寒。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夜阑:夜残;夜将尽时。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 银灯青琐(suǒ)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明主:贤明的君主。 奉帚(zhǒu)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pái)徊(huái)。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暂:一作“且”。共:一作“暂”。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zhāo)阳日影来。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寻思:思索;考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dǎo)衣声。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熏(xūn)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秋砧(zhēn):秋日捣衣的声音。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夜阑:夜残;夜将尽时。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唐李峤《春日游苑喜雨应诏》诗:“密雨迎仙步,低雨拂御衣。”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明主: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平明:指天亮。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暂:一作“且”。共:一作“暂”。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寻思:思索;考虑。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诗:“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9-91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其一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像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依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强了表达效果。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其四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其五   这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后两句运用对比描写出失宠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出发,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对那些嫔妃寄予深深的同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9-70 2、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83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126

西宫春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

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

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

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

“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

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

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龙标野宴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

“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

——这似乎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

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

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答武陵太守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

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

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

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

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

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

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

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

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

《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

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听流人水调子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分付:即发付,安排。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胡笳曲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12345 共2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