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曲 文翻注译赏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
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
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
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
“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
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
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 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31 2、 方笑一.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1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0-121页
送魏二 文翻译赏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xiāo)湘(xiāng)月,愁听清猿(yuán)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塞下曲四首 文注译赏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文翻注译赏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
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
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
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
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
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
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
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
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
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
诗的开头点出“南斋”;
二句点“明月”;
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
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
七、八句转写忆故友;
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8-210
长信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春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
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
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
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
“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
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
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龙标野宴 文翻赏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
“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
——这似乎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
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
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答武陵太守 文译赏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
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
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
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
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
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
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
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
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
《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
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听流人水调子 文翻译赏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分付:即发付,安排。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