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仓曹宅夜饮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至南陵答皇甫岳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

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闺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

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

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塞上曲·其一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

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

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巴陵送李十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击磬老人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双峰褐衣久,一磬白眉长。

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少年行二首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

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别辛渐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宿裴氏山庄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

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

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上马当山神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青骢一匹昆仑牵,奏上大王不取钱。

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12345 共2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