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寄 文
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文
清明 文翻注译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
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
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
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
“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
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
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
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怎么办呢?
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
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
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
”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
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
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
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
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
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01-1102 . 2、 周汝昌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92-96 .
江南春 文翻注译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190 2、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55-556 3、 徐山琦.经典唐诗300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190 2、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55-556 3、 徐山琦.经典唐诗300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190 2、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55-556 3、 徐山琦.经典唐诗300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
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
他们认为晚唐诗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
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
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
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参考资料: 1、 林树嵩,《江南春绝句》浅析,《江苏教育》,1983(03) 2、 丁蔚文,《江南春》卷诗画反映的明代中国文化现象, 《艺术百家》,2007(04) 3、 刘晓艳,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小学语文教学》, 2013(23) 4、 杨传明,景美情切 事微理幽——杜牧《江南春》绝句意境层次赏析,《名作欣赏》,2012(29)
泊秦淮 文翻注译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bó)秦淮(huái)近酒家。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bó)秦淮(huái)近酒家。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
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
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
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别二首 文翻注译赏
金谷园 文翻注译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据《晋书。
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
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
“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
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
“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
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
亦可悲乎?
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
“流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
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
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
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
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
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
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
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雁 文翻注译赏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
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
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
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
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
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
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
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
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
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82-1083页 .
初冬夜饮 文翻注译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
《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
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
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
阑干:即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
《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
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
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
阑干:即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