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文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韩公父常为襄州使) 文
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
往来看拥传,前后赖专城。
勿翦棠犹在,波澄水更清。
重推江汉理,旋改豫章行。
召父多遗爱,羊公有令名。
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岘首晨风送,江陵夜火迎。
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
宴荣二山池 文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一作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文
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文
大堤行寄万七 文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文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 文
襄阳公宅饮① 文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②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③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④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⑤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⑥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⑦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⑧
宿建德江 文翻注译赏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
“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
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
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