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 文翻注译赏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
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
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
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
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
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
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
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田家元日 文翻注译赏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斗:指北斗星。
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
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指南,天下皆夏;
指西,天下皆秋;
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
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
禄:官吏的薪俸。
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就:靠近。
耕父:农人。
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斗:指北斗星。
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
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指南,天下皆夏;
指西,天下皆秋;
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
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
禄:官吏的薪俸。
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就:靠近。
耕父:农人。
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
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
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
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
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
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
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
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
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
白天。
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
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
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
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
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
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
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
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
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
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
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
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傅如一、姜剑云.唐宋诗词三十家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90
春晓 文翻注译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
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
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
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5-97 .
夏日南亭怀辛大 文翻注译赏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chǎng)。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恨:遗憾。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chǎng)。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恨:遗憾。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
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
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
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
”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
(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
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
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
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78页 .
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文翻注译赏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度:大雁南飞。
南:一作“初”。
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遥隔楚云端。
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
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
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
襄:一作“湘”,又作“江”。
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
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迷失道路。
津,渡口。
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
漫漫:水广大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度:大雁南飞。
南:一作“初”。
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遥隔楚云端。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
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
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
襄:一作“湘”,又作“江”。
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
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迷失道路。
津,渡口。
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
漫漫:水广大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
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
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凉州词 文翻注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浑成紫檀(tán)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jiā)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诸子登岘山 文翻注译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
(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
(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文翻注译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
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
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文翻注译赏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
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文翻注译赏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
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
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
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
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
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
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